APP下载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腹泻22例临床观察

2019-04-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天枢脾虚有效率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慢性腹泻是指长期(>3周)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多于3次,粪便量增加(>200 g/d),且伴有粪质稀薄(含水量>85%),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1]。慢性腹泻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都可以出现此症状,如胃部疾病(胃癌、各种胃炎等)、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克罗恩病等)、肝胆胰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1]。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腹泻一般较难治愈,且具有停药后易反复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2]。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但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易复发。笔者收集住院部及门诊的慢性腹泻患者,通过中医辨证采取针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4例慢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的患者;②病程≥3周;③符合慢性腹泻诊断[1]的患者;④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癌、肠癌的患者;②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0.39±2.56)岁,病程1~12年,平均(5.63±1.35)年;辨证分型:脾虚湿盛型8例,脾阳虚型10例,脾肾阳虚型4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各11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1.18±1.96)岁,病程11个月至13年,平均(6.03±1.46)年;辨证分型:脾虚湿盛型9例,脾阳虚型9例,脾肾阳虚型4例[3]。经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每袋3 g),每次服用3 g,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取中医针灸方法治疗。对证取穴及施针:脾虚湿盛型以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为治则,取气海、双足三里、双天枢,上述穴位毫针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每日一次。脾阳虚型以温补脾阳为治则,取中脘、神阙、双天枢,每次择取两穴施以隔姜灸30 min,每日1次。脾肾阳虚型以补火生土、温补脾肾为治则,取双肾俞、双脾俞、双天枢,每次择取3穴施以隔附子饼灸30 min,每日1次。观察组治疗2周为1疗程。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根据受试对象的临床症状判断。显效:既往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次数小于3次/d,粪质成型;有效:受试对象的既往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大便次数2次/d,粪质基本成型;无效:受试对象的既往临床症状无改善,大便次数大于3次/d,粪质不成型。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主要依据受试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黑便、腹痛等症状进行判断[4]。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4%,对照组为18.18%,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症状,一般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研究发现,虽然针对各种原发疾病进行了治疗,但腹泻症状并不容易消除;另外,一部分慢性腹泻患者经检查后并无消化系统的实质性病变[5]。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腹泻可归属于中医“泄泻”病范畴。泄泻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6]。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甚详,名称亦颇多,如“濡泄”、“洞泄”、“飨泄”、“注泄”等。关于本病病机,《内经》有较详细的描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湿胜则濡泄”;《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风论》曰:“食寒则泄”。具体而言,慢性腹泻属于“久泻”范畴,主要责之于脾虚湿盛或脾肾阳虚,中焦失运,导致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最终发为本病[7]。脾虚贯穿疾病整个过程,病程日久则会损及肾阳,发展为脾肾两虚[8]。针灸是中医治病的常见手段,其中艾灸本身具有温通经络、温补阳气、散寒止痛的功效,选取中脘、神阙、天枢、脾俞、肾俞这些具有良好调理脾肾功能的腧穴,再施以隔物灸法,则温补脾肾的效果显著,针对慢性腹泻脾虚及脾肾阳虚证取效甚捷。

西医常使用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但疗效并不理想,有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不足[9]。中医认为,慢性腹泻多由脾虚或脾肾两虚引起,治疗的根本宜从健脾益气、温补脾肾上着手。笔者取用中脘、神阙、天枢、脾俞、肾俞、气海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能够达到补气健脾、温补脾肾的目的,可以从根本上治疗该病。

本次研究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中医针灸治疗慢性腹泻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天枢脾虚有效率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尊敬
很有效率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