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方言“駤”“騃”略谈

2019-04-11王军营

华夏文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胡人通达

□王军营

当今社会,在关中地区通行的方言中,仍有许多古汉语辞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频繁地使用。譬如,一个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去别人好的意见,一味顺着自己心思做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駤(读作zhì)得很!”“那是个駤人!”“駤駤子脾气!”还有,表示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常会说“这人做事騃(读作ái ,与“挨打”的“挨”同音)得很!”“那是个騃人!”或者偶尔将“駤”与“騃”两字组成词语,即“駤騃”、“ 騃駤”,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性既愚钝而且又倔强。这些辞汇明显具有一些贬义色彩。

翻检古书,我们发现,“駤”与“騃”的上述用法及含义,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早就出现了。

众所熟知,马是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代步动物,骑马出行属于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再者,秦汉以后各代王朝,骑兵是否强大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军事实力,甚至关乎他们的盛衰存亡。这样,对于马的饲养、照料技术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实际上也是整个国家的政治问题。所以,夏商周以来至于清末,许多王朝政府都专门设有管理和饲养马匹的中央政府机构。由大而言小,正因为马匹在历史社会中地位非轻,所以,古人对于马的各种动作、习性等比较熟悉,详细观察和描述记录,由此孕育和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字辞汇。所谓“駤”与“騃”,由文字偏旁即可推测、辨识,其本义原来应与马匹有一定关系。

三国曹魏时张揖所撰《广雅》即云:“駤,止也。”南朝梁时成书的《玉篇》解释此字说:“駤,马踌蹰不前也。”即是说该字表示马原地驻留、停止不前的一种情态。后来,逐渐将此字引申而用来描述人的抽象精神和性格,即刚愎不讲理、倔强而固执的个性。西汉武帝时,由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脩务训》明确记载:“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谓之駤;越人有重迟者,而人谓之訬(读作“抄”音)。以多者名之。”东汉高诱作注:“駤,忿戾恶理不通达。”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即认为,此处“駤”的意思是“蛮横不通达”。全句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胡人(古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中有很聪明的人,而一般人却说他们蛮横不讲道理;越人(古称南方长江中下游及两广地区的民族)中有行动笨拙的人,但普通人却认为他们矫健敏捷。汉代以后,文献所载“駤”字的此种含义使用较少。明清之际,王夫之、顾炎武等人著述中却又数次出现,这不排除后人写作时的仿古意旨。然而,当今关中方言“駤”字的用法与意思,恰好也可从侧面证明此字在秦汉时期曾经确凿的存在、使用。

在漫长的历史社会中,关中地区的咸阳、西安是秦、汉、隋、唐等王朝的京畿要地,必然对此处的人文风土在诸多方面留下深刻烙印。一些蕴藏在关中方言文化中的古汉语辞汇,很幸运地被普通民众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里保留和传承下来。它们见证过关中大地古代历史的辉煌灿烂,同时也对已经消亡的逝去时光作了如实记录。这些值得当今学界仔细思考与研究,也对当前我们传承独特的民俗地域文化以及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胡人通达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破山剑
破山剑
塞翁失马
天价药引子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逆旅之馆,终非吾家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达业速度为则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