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工匠精神”下的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路径

2019-04-10戴露

科技资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戴露

摘  要: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高度,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非遗类专业,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非遗文化传承人才,而工匠精神作为国家产业战略与教育战略调整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也同样被应用于高职非遗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此,该文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以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湘绣艺术为例,对工匠精神下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路径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工匠精神  湘绣艺术  非遗类专业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240-0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为起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也多为民间手工艺人,因此高职教育要想通过非遗类专业来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就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之中,使学生能够具备与传统民间手工艺人所共有的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等重要品质,逐渐形成新时期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对于工匠精神下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  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可以简单理解为某一行业从业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以及职业道德,是古代民间手艺人各种优秀职业品格在现代的全新解释,如精益求精、尊师重道、切磋琢磨等精神都可以看作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则最早出现在李克强总理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此之后,工匠精神开始逐渐得到各用人单位、职业院校的高度认可与重视,而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也随之形成并逐渐得到完善[1]。从内涵上来看,工匠精神可以从职业道德、思想态度、文化氛围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其涵盖范围非常之广,具体可表述为一种“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职业精神。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匠精神则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正确工作态度与职业观念,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就业与良好职业发展的核心教育观念。

2  工匠精神下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路径

2.1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非遗类专业本身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为教学内容,与其他高职专业相比,其对于教师专业性的要求更高,湘绣艺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掌握湘绣的各种工艺技法,并具备民间手工艺人的优秀品质与工匠精神。然而由于湘绣艺术在民间的传承者相对较少,大多数掌握湘绣的手工艺人文化水平又比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往往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湘绣专业教师人员,只能让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进行短期培训后负责湘绣专业教学工作,这对于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在这一情况下,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聘请民间的非遗湘绣传承人、湘绣手工艺大师作为学校的名誉教师或是兼职教师,负责学校的湘绣专业教师培训或是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出非遗湘绣传承人刺绣经验丰富、技艺精湛、德才兼备的优势,同时也能够规避其在理论知识、文化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在专业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学校湘绣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工匠精神也能够实现更快的提升,并满足湘绣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2]。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则可以借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要求湘绣传承人带项目进入校园建立“湘绣工作室”,在负责对湘绣专业学生进行学徒制教学的同时,通过承接各种商业项目来实现营收,学校则可为工作室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实践项目、接受名师指导的机会,使其能够在“大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湘绣手工艺人进入校园,解决非遗类湘绣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2 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湘绣作为我国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领域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学校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内容尚未确立下来,学生的就业渠道也相对较少,这些都给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此,高职院校还需从行业创新发展的角度入手,与社会上一些以湘绣为主营业务的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展开湘绣传承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要负责为学校提供自身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方向与用人要求,帮助高校建立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战略,同时还要负责为湘绣专业学生提供定期参与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其能够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及严格的企业工作制度下逐渐形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并实现专业技艺的更好更快提升。另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湘绣专业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企业任职,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快速人才对接,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2.3 强化思想教育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匠精神的培育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与专业课程存在紧密联系的思想教育,虽然无论是理论课程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教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工匠精神,但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却不能仅仅局限制在知识教育层面,而是要从思想教育工作入手,对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品质展开全面培养。从具体上来看,高职院校首先需要以思政理论课程这一高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为突破口,将工匠精神纳入到湘绣专业思政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通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以及崇尚职业技术、热爱技术岗位、敬畏职业技术技能、自信自强的职业工匠精神[3]。其次,则是要开始思想教育选修课程,如《大国工匠》《工匠是怎样练成的》等,通过观看纪录片、影视剧作品,了解湘绣传承大师、手工艺者事迹与作品成就等方式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使其能够真正对工匠精神产生认同感,并愿意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遵照工匠精神的各方面优秀品质进行自我约束。最后,则是要在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结合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制度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学生对职业工作环境下的工匠精神产生更深的理解,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落实为实际工作行为,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样是很有帮助的。

2.4 加強校园文化建设

“化人”作为文化的本质功能,其在人的成长中通常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各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重要职业精神,其本身也同样具备着这一文化特质。因此,在非遗类湘绣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还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展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引导下逐渐了解工匠精神、认同工匠精神,并最终将工匠精神树立起来。从具体上来看,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传统工匠精神赋予全新的时代特征,使其能够与学生的日常工作、未来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对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例如,通过对现代工匠开模先进事迹的宣传,就可以发挥当代大国工匠的榜样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学习这些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为树立工匠精神而不懈努力。二是要在校园内积极组织各种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其与湘绣艺术间的联系,最终结合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3  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其对于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各高职院校要对工匠精神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在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合适的人才培养战略,进而将湘绣艺术等非遗类专业学生培养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艳.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64-67.

[2] 杜志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三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4):72,74.

[3] 罗苑云.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9):60-62.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