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学环境中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2019-04-10刘真
摘 要:文章从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解读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角色的转变。文章强调,教师的言传要注意方式,身教要身体力行,努力成为一个有情怀的示范者。
关键词:角色;文化传承;示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07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70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的运用与建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当下之所以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要改变语文学科多年来的不平衡发展。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的感知力。基于此,当下的语文教学就需要一线教师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做一名掌控者,要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要做一名文化的传承者,以身为范,做一名有情怀的示范者。
言传身教,为师者皆知其理。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言传”却忽略思想,“身教”却没有传承,两者都没有得到最恰当的发展。
一、言传要有心
言传历来受教师青睐。虽然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生本位”的观念,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教师的引导,但不得不说言传依旧占据着我们的课堂,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在课堂推进中设置大量问题,让学生逐个解决,最终完成。这样的教学設置,乍看来,课堂推进很顺利,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是,日复一日的教学下来,出现了一种教师眼中的“怪现象”——学生上课的时候对文本的解读很准确,到了考场却什么都不会。很显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种语文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如果我们对这种语文课堂细细反思,就会发现在这种课堂上有一个问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差不多。虽说教师没有“填压”,但是,在课堂的把控中根本没有给学生任何余地,很多问题的设置,不似引导,更像是一种向固定轨道的拉扯。学生只可以在一个设定的轨道上活动,没有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自由。
我认为,真正符合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是一个策划者的角色——策划一节以什么为主题的课,让学生有一个活动的范围;在课堂上该是一个照明者的角色——于黑暗中给学生光亮,为学生“探路”提供帮助。过于详细的讲解和过于明确的指引都是对学生思想的束缚,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意。言为心声,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文本,不论今古,之所以可以被人理解,都是因为它是可以“共情”的。
就以诗歌鉴赏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把对整首诗歌的梳理省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读,课上就重点探究文本后站着怎样的诗人。这个问题看似忽略了文本解读,但实际上是给了学生对文本思考的空间,却又没有束缚他们的思维。学生可以从文本中的任何一句进行切入,深入探究。并且课堂上只有一条主线,教师不需要用叠加式的问题来不断牵拉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用力集中,不易分心。当然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在一个大圈圈里带着教师走,对教师的各项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就同时涉及身教的问题了。
二、身教要有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现在网络发展如此迅速,只要鼠标一点,会有各种风格的资料呈现,想要各种名家的示范都可以轻松搞定。于是我们的教学现状就变成这样: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但那声情并茂的朗诵,语文教师自己会羞于开口或懒于开口;作文重要就总是要求学生练习写作,一遍又一遍强调作文的重要因素,但自己从来不动笔,或懒得下水;阅读重要就强制学生阅读,逼学生做读书笔记,但语文教师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年四季不曾见读本的影子,自习课上语文教师抱起的只是手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人文性超强的学科,与其说它是文化的传播,不如说它是文化的传承。既然是传承,就该有点传承的样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是站在高处的指手画脚,又何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全心投入真情演绎呢?
偶然在网上看到张悦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的赛课视频,对我的触动很大。视频中张老师在课堂的开场就自己配乐诵读了文中的一段,她的表情和声音都很投入。原以为类似这样的“表演”,任谁看到都会噗嗤笑出来,可相反,我听得投入,才发现原来这篇散文这么美,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开场,我完全沉浸其中了。这才想起在梁实秋先生笔下的梁任公在演讲的时候,说到“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这才是有情怀的文化传播和示范者,也难怪梁实秋先生在多年以后还记得梁任公的那次演讲。
高中是学生各项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育人育心”的责任,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学高身正的示范者。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 刘晶晶.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 2016(11).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刘真(1988—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