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舞蹈课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9-04-10刘贵友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舞蹈将刚与柔完美结合,对高职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我校體育舞蹈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新的教学方案中,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支架式教学;体育舞蹈;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02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22
一、支架教学模式研究背景
目前,体育舞蹈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许多高职院校的数据也表明,支架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好处的。在促进大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体育习惯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生的身体素质仍然不理想甚至不如中学生,所以仍然存在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以我院体育舞蹈专业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本文探讨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试验开始前的回收率为98.33%。对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奇数作为实验组,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偶数作为对照组确保这个查询是有效的,实验组采用支架式教学。
二、舞蹈教学在高职院校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意义
(一)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即通过设计认知目标构建教学框架。重点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53.94%的学生基本了解体育舞蹈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支架式结构对体育舞蹈教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华尔兹舞和快步舞引入现代舞,提高课堂吸引力。同时,对体育舞蹈的竞赛组织和裁判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阐述。在高职舞蹈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高职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舞蹈热情。
(二)实验环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高职舞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完成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善教学评价,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三)创新传统高职舞蹈教学实验步骤
在传统的高职舞蹈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独立思考。在高职支架式舞蹈教学模式中,采用匿名法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认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更多,实验主体独立。学习问卷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最后对实验进行了评价。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其余三项指标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学生的爆发力和灵活性都受到支架式体育舞蹈教学的支持。通过测试后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支架式体育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作用。
三、高职舞蹈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是教师应引导舞蹈理论知识,教学各舞步的要点、基本步骤等。教师讲解舞蹈的创作技巧,恰恰舞是一种节奏活泼的舞蹈,其情感表达十分强烈,对娱乐、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在恰恰舞的创作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音乐,结合个人的技巧和情感特征。舞蹈编排过程要求舞蹈者以良好的姿态应对,合理把握时间,充分利用舞步的要素,最熟练、最全面地表演恰恰舞。
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激发他们分析新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技能特点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知识的形成体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在支架式系统中进行探索、学习和攀爬。师生协作学习促进教学结果评定,构建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和巩固知识技能。在对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学习评定时,教学结果评定始终要以课堂规律为基本原则。
四、结论与建议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是可行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舞蹈教学中,要引起重视,因材施教,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教师应合理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支架式教学在高职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支架式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认知能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教师应及时拆除支架。此外,通过构建教学框架,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架式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晓.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
[2]刘尚武,张润红.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刘贵友(1975.11— ),男,汉族,重庆人,中级教师,研究方向: 体育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