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
2019-04-10董德英
董德英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时间生活发现,许多诗歌将古人的时间生活诗意传承,其中《咏廿四气诗》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每一节气诗中将天时、物候与古人应时进行的仪式、信仰、生产与生活融入诗意生活表达,应时而生、顺时而动,体现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节气与节时来调适生产与生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节气诗 物候 时间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唱出了中国人特有的诗意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时间智慧发明,一首首二十四節气诗承载了中华民族诗意的生活记忆,也使这种时间生活诗意地传承。人们用诗歌的形式,吟咏节气,歌唱对自然与宇宙的认识和实践。
二十四节气诗有单个吟咏节气的,如吟诵立春、春雨、清明、立秋、冬至等,在中国诗篇中出现较早,也较为多见。古人还将二十四节气名一起嵌入诗歌中,创作出一首首时间生活赞歌,如唐代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两种咏二十四节气的抄本,文字基本相同。其中一题为《卢相公咏廿四气诗》(伯二六二四边卷)较为完整;一题为“元相公撰”(斯三八八〇卷),卷首残缺,卷末题“甲辰年夏日上旬写记,元相公撰,李庆君书”。元相公、卢相公不详,有人据斯三八八〇卷背的“大顺元年十一月廿七日张记”题记,来确定卷末的“元相公”即元稹。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将《咏廿四气诗》收于元稹诗末,并加按语“至其作者,二书有异。元相公可确定为元稹,卢相公不详为谁。究为谁作,今已难甄别,亦有可能元、卢二人皆为依托之名”。本文主要依据陈本,从《咏廿四气诗》描绘的二十四节气物候特征,去窥探古人充满诗意的时间生活。
立春正月节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重要的节气之一。立春始“万物含新意”。古籍《群芳谱》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律吕”,古人认为音律与节令有关;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故“星霜”指“年岁”。中国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过后东风送暖,气温、日照、降雨都开始增多,冰水始溶,鱼跃水面游动,蛰虫复醒,柳絮含芳。皇宫和民间都有许多庆贺立春的习俗。
雨水正月中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口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继续奏响春天的乐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代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洗出了春容春貌,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花色影重重”的淡淡春景。雨水对农时来说尤为重要,五代齐己《野步》诗有“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句,即言其事。
惊蛰二月节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口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诗写出了桃花盛开、黄鹂呜叫、布谷鸟飞来,即古代的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桃花开蜀锦),二候鸽鹧(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鹰老化春鸠)。”惊蛰时节,勤劳的农民“耕种满田畴”。
春分二月中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里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春分是阴阳二气势均力敌,昼夜平分时节,《春秋繁露》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诗融入了春分三候的玄鸟至、雷发声、闪电(电影),写出了春分时的节候、气象、山色、林花、鸟语等,处处透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宋代邵雍《乐春吟》:“四时唯爱春,春更家春分。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亦以通俗轻快基调表达对春分的喜爱。
清明三月节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驾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清明时物候气清景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节气节日,清明时节看到“杨柳飞絮”“梧桐放花”,听到“鴽声知化鼠”,雨过天晴的虹影“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物候变化预知谷雨马上到来。
谷雨三月中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谷得雨而生,《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诗中所写即雨水三候事:“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谷雨时节,雨水既利谷物生长,也染绿了山川青色,桑树间戴胜鸟开始鸣叫,池塘内浮萍开始生长,鸣鸠拂羽,尽管它呜叫的声音不怎么好听,却认真传递播种农时。
立夏四月节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苽自合生。帘蚕呈重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立夏,意谓春季结束,夏季开启,天时、农时、人时也都呈现出新风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春夏交合在“仲吕之月”,即农历四月。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四月谓之仲吕。《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礼记·月令》释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蚕呈茧样,林间鸟哺乳幼雏。此诗写出立夏三候之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四月中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杏麦修镰钐,绷笊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小满与农时息息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农作物虽未成熟,但谷粒已逐渐饱满。在北方,冬小麦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虽然麦粒还未成熟,只是小满,但是已令“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麦农心里感到那“满满”的期待,期待多打一些粮食,能够吃上几顿饱饭;在南方,蚕宝宝开始陆续结茧,“东家煮茧玉满镬,西家卷丝雪满籰”的蚕农也心里感到那“满满”的期待,期待多缫一些蚕丝,换取一年里必需的米粮。此诗包含小满三候的主要特征: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芒种五月节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鹦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芒种是农时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名作欣赏/项目呈现>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有芒的小麦已成熟,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芒的稻子可插秧,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范成大《梅雨五绝》:“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早灿稻,少忍数旬蒸米成。”芒种时“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芒种节气中,螳螂破壳而生,伯劳鸟(鹦鸟)往来于枝头呜叫,池沼莲花盛放,气温也透着一股炎风暑热。
夏至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为古时最早被确定的一个重要节气,昼长夜短至极,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有“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日长天热,处处可以闻见蝉鸣,雷响,看见闪电、彩虹,遥望星空,斗转星移,天文、物候和气象都发生变化。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生长,故有“二气各西东”“今日一阴生”。
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与大暑相对,指炎热季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俗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礼记·月令》描述小暑:“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小暑炎热来临,蟋蟀躲到墙角下避暑,雏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开始学习向清凉的高空飞翔,应了小暑三候之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大暑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宋方回《乙未六月大暑》:“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曾几《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将大暑时节的炎热描述得淋漓尽致。暑热极利瓜果、菰蒲等农作物生长,并用来招待客人。天气如此炎热,书都读不下去了,只好掀起纱帘吹吹风、透透气。但长三个月的暑热终将离,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恰如“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立秋七月节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龟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立秋,末伏夏尽,凉风渐至,在农历七月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鹊鸟在天河上搭起鹊桥,让相爱的牛郎织女相会。星娥即美丽的织女,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宋柳永《二郎神·炎光谢》词:“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月姊定应随顾兔,星娥可止待牵牛。”清纳兰性德《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槎,忍笑却盘鸦。”物候之一叶惊变搅动诗人内心思绪,悲秋之感,屈原《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悲秋之情浸染了诗坛。
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泰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暑止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白藏”指秋季,古人以四色配四季,《尸子·仁意》:“春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唐魏徵《五郊乐章·白帝商音》:“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古时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鹰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农作物成熟。
白露八月节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白露“露霑蔬草白,天气转青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南飞),二候玄鸟(燕子)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到来时百鸟开始贮存食料,准备过冬了。叶落悲秋,惊看两鬓毛发,诗人感叹年华虚度,徒增不为所用的垂暮悲情。白露时节农作物相继成熟,农民不分晨昏抢收庄稼。
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飘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一作合)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秋分是重要的节气,秋分昼夜平分。秋分八月属十二律的“南吕”。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是从暑到寒的盛衰转折点,气温处于全年平均值,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所说:“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认为雷是天地阳气过盛引起的,秋分后阳气衰落,所以不打雷了,冬眠的动物准备过冬。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意味即产生了。
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寒露时节,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露水都快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此时深秋天寒,雀鸟的踪影不见,已大举南迁,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蛤蜊壳的花纹与雀鸟相近,似有雀鸟化成之意。天气渐冷,百花凋谢,菊花却迎寒而开,还有那松柏傲然仡立,顽强迎对寒冷深秋。
霜降九月中
风卷晴霜(一作清云)尺,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霜降时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成俯。”晴朗的深秋月夜,露水凝结成霜,豺狼开始捕捉准备过冬的食物,鸿雁南飞却深深怀念故乡。此时百花凋谢,树木凋零,唯有菊花盛开,诗人借酒消愁,“一鳟酒”消得“百秋亡”。
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一作轻)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是古代重要节气。“立,建始也”,立冬为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天寒地动,月影也越发纤细,大雁彻底不见踪影。农作物都收藏过冬了,农民进入休整期,御寒衣物早早制成。就连野鸡也不见了,是不是钻入水中变成大蛤了?“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气候与农时息息相关。
小雪十月中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小雪反映天气现象,与雨水、谷雨、大雪等皆为降水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日:“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有日:“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小雪有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时彩虹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一场小雪将严寒和暑热截然分离,万物萧瑟,北风吹得树枝响声不断,寒冷的冬天真的来临了。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尽管“横琴对渌醑”,但感伤之情却难以消解。
大雪十一月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黄钟随气改,鹦鸟不鸣时。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大雪节气,太阳黄经到达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飘然而至,到处乱雪霏霏,寒夜中富贵人家吹响“玉管”,读书人“披书”至拂晓。黄钟律管内积灰飞出,迎接冬至的到来。大雪天寒气冷,鹦鸟冻得不再呜叫,阴冷的冬末恰如一天中的暮色一样,令世间苍生唏嘘不已。
冬至十一月中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俗有“数九”“冬节”“长至”“亚岁”等名称。冬至时,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木星指向北极,太阳纬度也在最南边,冬至后阳气升。冬至在古时是重要的吉日,周历以冬至为岁首,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历朝历代重视冬至天坛祭天大典,“冬至祭天,夏至祭地”。除了皇家祭天大典,民间也重视“冬至节”,俗有“亚岁”“冬至大如年”之说,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节日饮食习俗。冬至还有“数九”习俗,如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各地也有流传颇广的“九九歌”,清代顾禄《清嘉录》即记载一首“数九歌”,十分生动风趣。
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雏雉隐藁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两个,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度,小寒虽“小”,却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全宋词》中有无名氏的词句“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望梅》)。“大吕”指夏历十二月,故“小寒连大吕”。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小寒后阳气上升,欢鹊拾食,衔柴桑新巢,大雁向北方飞回来,隐居的雉鸡开始呜叫。小寒时节虽正值严冬,却让人们期待冬天即将过去,恰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寒十二月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小寒、大寒都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授时通考》称:“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天寒地冻,人们围坐在炭炉周围,喝一杯两盏腊酒,是多么惬意的事!屋内火炉送暖,屋外寒气袭人,没什么特别重要事情的话,还是待在屋内,轻易不要打开门,以免寒气进来。尽管天地间如此寒冷,可是这样的寒冷又能存留多久呢,很快冬春交替,十二个月也就过去了,新一年马上来到,人们即将迎来立春回暖。看,梅花、柳树等已悄然等待着阳春到来了。在瑟瑟寒风中,仿佛已听见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这组二十四气节气诗,以二十四首联章而成,每首诗一个节气,共八句,均为五言律诗。在这组诗中,二十四节气名嵌入每首诗中,多在句首,少数在句中。每首诗标题为节气和月份,而且全组诗的开头第一个字“春冬移律吕”中的“春”与诗尾“梅柳待阳春”的“春”相同,形成连环式结构,成为文人吟咏二十四节名作欣赏/项目呈现>气诗的一种特殊体式。
在每组诗中嵌入一两个节气名,是常见二十四节气诗的体式。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就在每句诗中嵌入六个节气名,“春雨惊春清谷天”,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含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含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也有一些二十四节气诗,将二十四节气与戏名结合在一起,既显示了二十四节气的传播范围之广,也体现了高超的文字技巧,也使戏曲与民众的时间生活紧密相连,如清末咸丰、同治年间,由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创作的一首《二十四节气并戏文名》,此唱词共二十五句,将二十四节气与二十五个戏目嵌入弹词中,开篇以苏州名胜开头,唱词中的“戏目”语意双关,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怡人景色、农事、和民俗活动,亦可见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可见古代的二十四节气诗以其特有的生活情趣和文字技巧而流芳千古,备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