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动态心电图检测QT间期缩短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2019-04-10金正云黄忆
金正云 黄忆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变异型心绞痛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类型[1]。目前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痉挛是变异型心绞痛的主要致病因素,冠状动脉痉挛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间密切相关[2-3]。大部分变异型心绞痛由单纯的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一旦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痉挛,极易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进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4]。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无规律,且一般在凌晨或夜间发生,并且无明显诱因,呈一过性,常规心电图往往不易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但动态心电图可24h连续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捕捉异常情况[5-6]。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易发生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但目前尚无理想的筛查手段[7]。研究报道,继发性短QT间期综合征已在变异型心绞痛中有报道,但因较为少见而无法作为常规的筛选指标[8-9]。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的相对QT间期缩短的角度来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0年4月至2018年4月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收治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48例,患者均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术,均符合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送至嘉兴市第二医院检查。发生变异型心绞痛时心电图校正的QT(QTc)间期较未发生变异型心绞痛时缩短的21例患者归入QT间期缩短组,QTc间期未见明显变化的27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纳入标准:(1)心电图改变类型,符合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3)在本研究进行前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等影响心电图检查的药物;(4)精神状态正常;(5)患者和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合并肾病或内分泌异常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QTc间期测量 采用美国迪姆公司DMS300-4A24h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通过对比变异型心绞痛发作与不发作时的QTc间期,确定是否出现QT间期缩短。QT间期的测量方法如下: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群起始端开始到T波末端,依靠切线法确定T波终点,心电图基线与T波终末支的切线交点为T波终点。24h动态心电图优先选取Ⅱ测量,如无法清晰测量则选取Ⅰ、V5或V6进行。测量24h的平均QT间期。QTc间期的计算公式为,当 QTc<400ms时则认为QT间期缩短。
1.2.2 观察指标 (1)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比较两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猝死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按修正Lown标准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类,其中Lown 0~2级为单纯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 3~4A级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 4B~5级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LVEF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LVEF比较
由表2可见,QT间期缩短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2 两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猝死发生的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猝死发生的情况比较[例(%)]
由表3可见,QT间期缩短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猝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例(%)]
由表4可见,QT间期缩短组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变异型心绞痛相较于稳定型心绞痛少见,但由于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临床广泛的重视[7,10]。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心电图会出现相应导联的损伤性ST段抬高,部分冠状动脉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器质性病变[11]。引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血管内皮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而与疲劳、天气、活动和情绪等因素无明显关联[4]。此外,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生时间往往在夜间或凌晨,患者会在没有诱因的静息状态下发病,且状态不明显,极容易被忽视,由此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伤害,因此常规心电图难以记录,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尤为必要[12-13]。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所提供的是在24h内各种负荷状态下患者心脏的情况,是一种长时间、动态记录的心电图技术,信息量是普通心电图的2 000倍之多,是临床发现心律失常的首选检查方法,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临床应用价值[14]。国内外学者强调,心绞痛表现常不典型,患者对心肌缺血的感觉很可能是一种不适,如紧张感、灼烧感、呼吸短促、咽喉的紧缩感等等,疼痛部位也往往不局限,也可出现在上胸椎肩胛附近或下颌等[5]。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不规律,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动态心电图则更凸显了它的优势,尤其是对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往往与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密切相关,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的电不稳定性与复极的不一致性,而这些正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5]。有关QT间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集中在对QT间期离散度的研究上,存在理论和方法的不严谨,因此受到了质疑,存在一定的争议[8]。本研究试着从另一角度观察QTc间期的变化,以探索QT间期缩短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QT间期缩短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高于对照组患者,LVEF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QT间期缩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同时也会增加室性期前收缩负荷;QT间期缩短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8例、晕厥5例、猝死2例,上述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QT间期缩短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QT间期缩短患者预后不良,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