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课程资源整合效度的提升策略

2019-04-09赵彩玉

关键词:效度提升策略

赵彩玉

【摘 要】“资料堆积”、“随性选择”、“花哨整合”等低效甚至无效的资源整合现象充斥着许多道德与法治课堂,严重降低了整合的效度,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教材资源如何适度拓展、生活资源如何智慧选择、课程资源又该如何有效呈现呢?本文围绕教师在资源整合时易出现的主要误区,从“潜心会文,斟酌教材意图拓展资源”、“回归生活,甄选适用素材活化资源”、“精设梯度,创设有效形式呈现资源”、“任务初探,做好知情铺垫生成资源”四方面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效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效度;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95-01

翻阅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现一年级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二到六年级使用的原品社教材,我们会发现其间除了少数文字描述,大多都是形象直观的插图。每课生动形象的几页插图、寥寥几笔的文字描述却涉及教学内容“知”、“情”、“意”、“行”的方方面面,信息量极大。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得基于文本提供的资源,与生活中的各種资源进行整合。但纵观一些教学案例,我们会发现种种差强人意的整合现象充斥着课堂。

一、资源整合的低效现象

现象一:资料堆积,目标偏离

教材呈现的文本素材往往只有简单的几幅插图几段文字,这么少的教材内容又得分成两三课时去落实教学目标。于是,教师会通过多种渠道搜索相关资料,对文本资源进行补充拓展。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只要感觉和本课内容有所沾边,就会统统用来拓展。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多种教学资源的堆积现象,有些资源的利用拔高或降低了目标要求,有的甚至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面对此现象,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该如何适度拓展教材资源呢?

现象二:选择随性,收效甚微

《道德与法治》教学须回归生活整合资源,大部分教师都知道这个理。但面对眼花缭乱的生活资源,一些教师又会茫茫然,无从下手。他们或者凭着个人的感觉去判断,或者凭着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但往往甄选时因为目标意识淡薄,选择的教学资源有的缺乏典型性,有的欠具教育性,导致教学虽然做到了“源头取水”,却不能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魅力。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智慧选择生活资源呢?

现象三:设计花哨,空有其表

基于教材、回归生活挖掘了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后,教师会通过替换、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然后再借助多种的活动形式一一呈现。但呈现形式是五花八门的,如果课程资源呈现的方式不当,呈现的时候不妥,课堂上就会出现表面的热热闹闹、实际却花哨低效的不和谐现象。那么,课程资源又该如何呈现才能提升资源利用的效度呢?

二、资源整合的提升策略

针对上述教师在进行资源整合时易进入的误区,为了不断提升资源整合的效度,笔者进行了深度地思考与探究,现以自己多次磨课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红绿灯》为例谈谈提升策略。

1.潜心会文,斟酌教材意图拓展资源。

文本素材是教师创造性拓展课程资源的思维发散点。我们必须潜心会文,读懂教材,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时划分,然后紧扣课时教学目标有效拓展课程资源。《红绿灯》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编排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交通标志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并使学生从学法规过渡到用法规。教材共提供了7页文本资源,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把本课的“交通安全”主题分成“交通知识”和“自救自护”两个层面,安排两个课时来展开教学。于是,笔者以此为课时划分的依据,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认识部分主要的交通标志,感受交通标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感受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懂得自觉遵守交规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第二课时则让他们学会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遇到交通事故能沉着应付,学会自救自护。根据课时目标,就可以对文本素材进行按需划分了,于是以下5页文本素材就成了笔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资源拓展点,教师就可以斟酌其编排意图进行适度的资源拓展。(如下图所示)

2.回归生活,甄选适用素材活化资源。

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翻阅现行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呈现的素材只是提供教学参考的例子,因为教学的对象不同,书中的教学事例是无法取代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如果仅用书中的事例来教,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再者,教材中有些事例、图片虽然反应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但因文本素材客观存在的弊端,素材呈现也会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如果仅凭教材中呈现的资源,如果没有生活资源的有效充实,哪怕老师讲述再生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看图说教”、“无话可说”的低效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回归儿童生活,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精髓,把真实可感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促使教材与生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课堂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课堂花絮回放】

花絮一——交通标志我知道:1.孩子们,老师是第一次来XX小学。为了今天能按时赶到这里上课,你们看,我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了……我顺利到达了XX小学。这一路过来,是谁帮了老师的忙呢?(交通标志)你知道这些交通标志都在告诉我什么吗?

花絮二——我来支招:我们学校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在放学路上碰到困难了,愿不愿意去帮帮他?那我们就跟随着平平出发吧!播放自行拍摄的微视频,让学生支招。(平平放学路上碰到的问题有:如何穿过学校门口的马路?马路上哪儿是行人行走的?能否借用公共自行车?有路灯的十字路口如何通过?如何穿过没有人行横道的马路?)

花絮三——惊人数据: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悲剧每天都在上演。2015年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4万多起,死亡7万多人,受伤4万多人,其中青少年死亡就近2万人,平均每天大约有50名儿童死于车祸。听了刚才同学们讲述的故事,看着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花絮四——安全出行自我评价表:我们要牢记这血的教训,遵守交通规则从现在做起。你做到了多少呢?请大家拿出“安全出行自我评价表”,做到的在笑脸上打勾,没有做到的在哭脸上打个勾。(自评、交流、反馈)

……

上述课堂活动花絮中,教学环节利用的资源都是在学生真实生活中甄选合适的素材后整合而成的。教师用自己出行途中沿路的交通标志代替文本素材中现成的小故事,拉近了生活与课堂的距离,教学资源更为真实;自行拍攝的“我来帮平平回家”的微视频,再现了放学路上的生活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支招”的兴趣;补充的一组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数据,拓宽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自我评价表,让孩子们在评议交流中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违规问题,懂得生活中可以从哪些小事着手做到“安全出行”……生活资源的甄选、整合,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对空的行为说教,充分提高了生活资源的导行价值。

3.任务初探,做好知情铺垫生成资源。

以上两条策略,实际上都是教师在课前为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所做的准备。说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前准备,所有的一线教师肯定都深有体会。那可真称得上是“台上几刻钟,台下无数功”!但这“功”仅仅老师一头热还不行,还得让学生这头也热起来。其实,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搜集的各类材料,在提升资源整合的效度上发挥着我们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红绿灯》上课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如下课前活动任务:

《红绿灯》课前调查活动任务单

(1)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画下来,涂上颜色,按交通标志的形状剪下来后并在背面写上交通标志传递的意思。

(2)关注生活中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3)了解生活中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的交通事故,会简单地介绍。

因为任务明确,学生在课前调查活动中可以有的放矢,收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其一,让学生在课前留意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他们就会对大街上的各种交通标志有目的地去观察、了解。当他们发现这些交通标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知道它们所传递的意思时,学习兴趣会被有效激发,他们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本节课的学习交流。其二,在调查了解之前,学生对生活中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有所知,但没过多关注;对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有所闻,却对不了解其多样性、频发性。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学生会了解到许多平日不以为然的违规行为和不曾知晓的交通事故,他们对违规行为的厌恶,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情感体验。带着这样的情感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呈现的各种资源就成了课堂上老师们可捕捉利用的生成资源。这些资源只要教师巧用、善用,就能为课堂教学带来灵动的精彩。所以说,学生课前初探任务是否有效,是否落实,也决定着课堂上生成资源精彩程度,也影响着教师设想中的资源整合的效度。

课程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去探索实践的课题,只要教师在文本素材、生活资源、呈现形式上花点功夫,课程资源定会因为有效的整合而实现效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鲁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

[2]邬冬星.道德与法治与生活、道德与法治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2007年2月.

[3]徐卫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个策略,《小学德育》,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效度提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