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的有效预习
2019-04-09张羽光
张羽光
【摘 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预习策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编写学生感兴趣的导学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养成习惯,再由组长负责组内完成。
【关键字】导学案;形成预习习惯;培养兴趣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全面展开,自我校开始“十三五”微型课题研究活动中,我再次融入到科研队伍中,与同事们一起参加了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有效的预习实践研究活动。自从参加科研活动以来,我深深地感悟到,只有科研才能在实践中精益求精,只有科研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切切实实不断得到提升,只有通过教学研究,才能总结出更加符合学情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学校确定的课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只有对课堂的知识有了解,才能有兴趣、有能力参与进来。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需充分预习,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哪些知识点是课堂上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就可以解决的,哪些知识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探究就可以领会的,所以,充分的预习是学生课堂表达的重要前提。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当前一些学校前沿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前我们备课组的成员首先自行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再进行导学案的编写,然后进行汇总和组内交流,重组导学案,再下发给学生。我所实验的班级是本學年我所教的一班和二班,两班共计97人。开学初,我依据教学计划在课前两天把导学案下发,在课前再把导学案收回,认真批阅预习作业,整理学生在课前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发现学生根本就没有预先完成导学案的习惯,整个班级的学习小组之中只有一名组长能略微写上几笔,而且内容错误非常多,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此时我十分着急,为此感到不安和忧虑,参加工作将近二十年,我还从未感到在教学上有我过不去的“坎”,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多数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学生因为年龄小,还没有这种学习习惯,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大多数家长缺乏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和督促,所有的学习任务都交给老师,让老师来监督,其实这可以理解,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不具备指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因此,很多有关学习方面的事情都不懂,自然孩子就随心所欲,再加上从小学到上初中只是知道放学回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并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课前预习,习惯并非生来就有,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部分预习内容思维含量过高,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初一的学生还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很少,对一些知识点处于懵懂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课前预习的策略。
首先,在制作导学案方面,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点应该简单化,让学生有兴趣,习题难度加大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思路,失去思考的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了,兴趣确实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没了兴趣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所以,这是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大多数学生在反馈已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教材的预习自主地完成一部分新知识。
其次,鉴于家长的学识状况,省去了学生放学回家自主完成预习方案的时间,通过自习课对学生如何按部就班的完成导学案的预习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以此达到熟练的掌握,自如运用,能说出知识变化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仔细阅读教材的定义和一些性质,研读例题,记下能接受的、一知半解的、一窍不通的,再让学生在本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完成,并在学案上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发展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也为继续建构新知识做好铺垫,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
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经过三、四个月的指导,学生的预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认真地完成课前预习,错误率也大大减少了,学生把预习的完成当作课堂学习的一部分,而且都很自觉地完成,对此我有一丝兴奋和安慰。
当然,课前预习不能总在学校的自习堂完成,经历一段时间的习惯养成,我也要渐渐地学会放手,偶尔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我把这件任务交给了每个小组的组长,自己找时间可以组内完成,在课前把预习内容先展示在教师的三面黑板上,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批阅,指出错误所在,并将改正的结果进行展示,对于完成较好的小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褒奖——加分或准备小奖品,以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单独留出板块,由其自编习题展示给其他同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究。一年的尝试与改进,我觉得这种预习方案在班级行之有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预习策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实现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