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绽放小学课堂
2019-04-09邝桂英
邝桂英
【摘 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德育教学的态度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须臾不可轻视。随着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笔者从德育教育的意义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对如何高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目的是让德育之花绽放小学课堂,保障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育;小学课堂;策略
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启蒙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道德水平和心理素养,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重视德育教学的价值,不断地实践总结、转变思路、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不忘初心。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课堂绽放的主要策略应该侧重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实施:
一、注重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歧视、不打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必须要秉持的基本理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所以德育工作要全部围绕学生来开展,和学生建立亲切友爱的师生关系,多和孩子交流溝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少说教,多启迪、少强制,多引导,这样才能让德育课堂充满人性,德育效果也得以彰显。
如:针对有的学生经常撒谎,不但向同学撒谎,有时还向老师撒谎,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嘲笑学生,而是要把学生当成班集体的重要一员来看待,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可以开展一次诚实教育主题班会,鼓励撒过谎的学生都讲一讲各自的故事,勇敢讲出自己撒谎经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作业是抄的别人的。”有的学生说:“有一次别人借我橡皮我说没了,其实我还有一块在书包里。”有的学生说:“一次老师问我听懂了没有,其实我没有听懂,但还是点了头。”等等,学生的回答都很好。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讲一讲撒谎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撒谎之后是愧疚。”有的学生说:“撒谎之后心里过意不去。”有的学生说:“撒谎是自己骗自己,没听懂还要说懂了,这样会害了自己。”通过这样的课堂德育教育,既让学生认识到了撒谎的害处,同时也能够在班级树立诚实文化氛围,大家都以撒谎为耻,自然会在行为上自觉要求自己。
二、注重创新教学
德育教学离不开创新。小学生活泼好动,单纯的理论讲解和灌输只会让他们逆反,只有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才能使枯燥无趣的德育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教师要深入钻研德育教育,多学习、多动脑,灵活多变,推陈出新,让学生爱上德育课堂。
如:针对有些学生不讲卫生,不做值日,缺少公德意识,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就不能一味强制学生去改正自己的不足,而是要创新方法。如:把学生平均分成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各持不同的看法,围绕卫生进行辩论。反方说:“讲不讲卫生是自己的事情,谁说讲卫生的一定是好孩子?如果讲卫生是为了让老师和爸妈夸自己,那么我觉得就没什么意义。”正方说:“这纯粹是强词夺理。讲卫生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谁也不愿意和不讲卫生的人交朋友。试想,如果我们班人人不讲卫生,垃圾随地扔,纸屑随地扔,那么我们这个集体该怎么和别的集体竞争?”经过辩论,反方小组的学生逐渐理亏,渐渐融入到正方小组之中,最后持反方观点的人寥寥无几,让他们感到非常羞愧,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把每个人的参与热情都调动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十分有意义。
三、注重结合生活
蔡元培先生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要重在实行。”这句话点出了德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必须要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孩子,在家里逆来顺受,好吃懒做,缺少感恩意识。对此,教师就必须要负起责任来。如在课堂问学生:“你们谁吃完饭自己刷碗?”“谁自己叠被子?”“谁自己穿衣服?”学生中估计没几个会举手。之后教师让每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一幅妈妈或者爸爸关心自己的生活场景。有的学生画的妈妈给自己梳辫子,有的学生画的是爸爸给自己穿鞋绳,还有的学生画的是爷爷每天在学校门口接自己放学回家等等,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收起来,对每一幅画都进行点评,问学生这是谁画的,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和爸爸妈妈等亲人的生活小故事。在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刷碗、叠被子、自己洗头梳头、出门捎垃圾等,对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的付出给予感谢,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小学课堂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德育助力小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周永莲.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53
[2]严建红.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探索[J].教书育人,2018(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