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中学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2019-04-09周伟松

关键词:中学农村学校

周伟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85-01

一、农村中学在教育教学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1.农村学校硬件上存在着不足;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基础设施不全。

功能性教室面积的不够,资金的缺乏,导致学校不单是图书室、音乐教室、听力教室等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就连教师生活必需的宿舍,也不能满足在职教师的需求,于是一些来学校工作了好几年的教师没能分配到宿舍,只好合住在一间房内,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太多的不便。

基础设施的缺乏,限制着教师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阻碍着学生拓展知识面,挫伤了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图书室的缺乏,导致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听力教室的缺乏,更是直接导致农村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远远不及城市学生。

2.生源较差,优质生流失严重,转化差生增加了工作强度。

农村中学招收的学生,来源于学校所处的农村片区,为升学考试中重点学校和城市学校选拨后余下来的。这些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偏底,其综合素质和基础知识普遍较差。

重点中学和城市学校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农村学校的尖子生,导致农村中学自身所有的尖子生流失。

较差的生源,决定着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差生的转化上,其工作强度和难度远远大于城市学校。尖子生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的升学率下降,影响到社会对农村学校的评价,影响到下年度的招生工作,使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处于停滞和倒退,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3.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自身优质教师流失严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和农村较差的工作环境及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优秀人才对加盟农村教育望而止步,致使农村学校长时间没有优质新鲜血液流入。缺少优秀人才加盟形成了农村学校发展的硬伤,而人才流转政策和农村学校较差的待遇,加速了有条件有能力的成熟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中学师资失血乃至贫血。

于是,留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自身文化素养不够,专业知识体系存旧,缺乏教学技巧的教师占了相当的比例,这部份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欠缺,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不准,不能有效扩展学生思维,造成教学质量提不高。农村学校的资源有限,这是教育的大环境决定的,农村学校,就得无中生有,长袖善舞。将有限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化腐朽为神奇,消除资源闲置和浪费,把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学进行高效的课堂模式的开发和实施势在必行!

現以结合我校课堂情况,阐述以下问题。

思考之一:新型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根本。这是课堂改革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学习的甘甜,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思考之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应成为评价新型课堂效果的基本标准。只有确立了这一标准,才能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才能彻底根除“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该看的让学生自己看,学生该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该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该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该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使课堂真正成为由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自选商场,使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课堂学习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要掌握运用好让学生动起来的三大法宝—激励、唤醒、鼓励。

思考之三:新型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互动的场所,而不应是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课堂教学归根到底应是一种交往的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若教师如同演员表演一样,把学生作为观众,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流,教学也就极易成为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课堂也就极易变成死水一潭。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二、课堂模式的改革

基于上述思考和认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学研展教达”教学模式。“学研展教达”教学模式是由扶沟县韭园镇初级中学朱根伟校长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是基础,它理清了教与学的范围,新旧知识的关联,为有目的的“研”做好铺垫;“研”是提升,它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中的重难点、易混点、智能结合点等关键问题;“展”是促进,它用不同的激励形式让学生把合作的成果公之于众,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是辅助,它在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中引领归纳,总结提升,形成系统,画龙点睛;“达”是归宿,它以训练为形式,以完成训练为目的,对前面学习过程进行落实和检验,从而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前后关联,融会贯通。

在学习某一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学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指向,开列出探究的问题纲目,并对现有的相关课程资源做一介绍,以此作为规划引导;在学生进入这一场所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获得认知,并产生问题,进行自我解决或记录下生成的疑问,教师可予以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见,这种课堂模式应该是新课改下教师作为导师的规划、引导与点拨功能的课堂模式。此模式能使学生高效利用课程资源,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主体人格”。

第一环节,“学研”阶段,学生对自我学习探究阶段生成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先进行小组的整理、讨论,并形成小组的共同问题与结论;然后各小组间进行问题的整合与讨论并产生最后的结论。

第二环节,“展”阶段,给在第一环节中有个性、有创新、有深刻见解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再次让学生对此观点进行思考讨论,以激励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并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

第三环节“教达”阶段是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以练习作业的形式强调课堂内容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强化学生对已获得知识的认知,并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室课堂模式是一个提出整理问题、交流讨论观点、总结形成共同认知的课堂模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模式构建是一个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规范下,依托于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新型的、充满灵性的过程,而非概念化、程式化模式的总结。学校教师要立足本校资源现状,并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新课堂模式。

本文系2018年度扶沟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究农村中学“学研展教达”课堂模式的开发与实施》(fgjy1809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学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