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素质与德育教育的思考
2019-04-09范海涛
范海涛
【摘 要】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对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资讯发达社会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
【关键词】学生素质;德育教育;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67-01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对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资讯日益发达的社会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来到学校工作已经几年了,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做班主任、带专业课,教过的学生已经很多,各种各样的学生都有过接触,对于现在的学生老师打不得、骂不得,网络资源丰富的社会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又差,学生的素质问题,我感觉是越来越严重了。
一个闷热无风的晚上,晚自习值班我与同事路过某个班级门口,突然听到“哐当”一声巨响,回头看到一学生将课室的后门重重的关上,隐约还听到一声粗口,出于一个教师的职责,我与同事上前查看情况,以下是我们的对话:我问:“刚才的门是你关的?”,他平静地回答:“是的,我关的”,我问:“你关这么重干什么?不怕吵到其他同学?”,他继续平静地回答:“是风吹的,你说话这么大声不怕吵到其他同学?”,眼中带着一丝不屑看着我,我与同行的同事都有点生气,当场质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学生淡淡的回答,“你的学号多少?”,“不知道”继续淡淡的回答,我气极“那你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不是”该学生眼皮都不抬一下的回答到,“那你跟我出来?”我想叫这个学生出来再进行教育,“不出来”学生直视着我回答到,我轻拍了下他肩膀“你先跟我出来说”,“大家都看到了你对我动手了!”学生大声地喊道。这种情况,我和同事只能叫级长过来处理,他与级长在交涉时,说了一句让我们所有在场老师都十分震惊的话“你们老师不是给我们服务的吗?那你们这样,又是什么服务态度?”。对于这名学生的处理,印象最深刻地就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带着他来给我道谦时,班主任像是一个小孩犯了错误的家长一样,也一起陪着他向我道谦。这名女教师对学生很好、很用心,我一直都有所耳闻,但我总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这件事让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令我感到心寒的事情,当我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群酒管班学生迎接新生的时候在新生班级的黑板上写了一段充满恶趣味且负能量的话,大概内容是这样的“XX學校(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XXX(不忍心写出来),可以随便打随便骂……”并且截图发微信朋友圈,结果搞得周边学校的都知道了,当然最后这些学生都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处理,但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学校形象的损坏已然是不可挽回的了。我不知道写这些话的学生是出于什么目的,是一时兴起,还是故意恶作剧,但这些学生的素质何在?品行何在?我对这个班级的学生其实也有所了解,班主任是初到学校的新教师,对班里的学生爱护有加,尽心尽力,对于学生犯错尽量包容,可班里的学生好像并不领情,她曾经给我们看过她的学生发给她的短信,对她语言极尽挑衅与讥讽,给我的感觉好像根本没有将老师当回事,说好的真心换真心呢?难道时机还未到?为什么感觉是越来越猖獗的嚣张趋势?这让我不得不好好思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
行为上的约束比语言上的教育更有力。想一想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所经历的素质教育还少吗?所受到的德育教育还少吗?为什么到现在了还有学生随意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低素质的行为出现?为什么到现在还有学生素质这么低,这部分学生我觉得不是没有人去告诫他们,也不是没有人去教育他们,而是他们在社会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下,虽然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但明知是错还要去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行径,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力,没有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善恶对错的区别与影响,他们对自己低劣的行为已经“麻痹”了。就像乱扔垃圾这种行为,在小学的时候,哪个小学生乱扔垃圾被老师批评了,立马就开始紧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在初中的时候,乱扔垃圾被抓到仅仅批评两句,还无关痛痒,但要被处罚了并且通报批评,就开始紧张了,以后不敢再乱扔了;等到了高中阶段,乱扔垃圾被处罚、处分一下都无所谓了,但要是被通知家长过来处理就开始紧张了,甚至有些学生哪怕通知家长也无所谓,继续为所欲为。为什么会这样?在小学生眼中,老师的夸奖与批评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和惩罚,老师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约束力。在初中,学校的校纪校规是他们的约束力。等到了高中,部分学生的家庭还能勉强成为他们的约束力,当然另一部分学生基本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了,要另想办法约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成长,语言上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苍白无力,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那些顽劣不堪的学生来说都是建立在行为约束之上才行得通的。
对学生不能惯着,要让他们在学校多吃亏。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过这种感受,曾经在学校非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从学校出去以后再回来,变得懂事了。为什么?因为社会教会他做人了。那我们在学校没有教他吗?那肯定不是,我们在学校教学生就跟念经一样的反复,可他就是听不进去。那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学会了呢?一问就能知道答案无非就两种,一种就是他吃过亏了;另一种就是他自己知道去了社会没人惯着他了。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非要像他们父母一样的惯着他们,让他们走上社会了才有机会学会做人?就是为了响应所谓的爱心教育,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它是这么说的:“不是对你好的人才是真的爱你,让你变好的人才是真的爱你!”。在学校让他们吃点小亏,将来到了社会才能避免吃大亏。
我觉得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上的组织者,生活和成长的引领者,教师只是在用自己的职责完成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我并不觉得教师这份工作有多么伟大、神圣,我不想也不会给自己背负这种道德上的枷锁,因为我觉得这么多的因素掺杂进来,其实已经超脱了教师这份工作的本职。
参考文献
[1]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第1期.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