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教育培养方法的研究

2019-04-09谢晓宇吴雪峰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

谢晓宇 吴雪峰

【摘 要】20世纪年90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国无论是高校入学人数还是高校数目都迅速增长。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正迅速崛起,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与突破,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强调学生主动性,更好的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更高素质水平的高校毕业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23-01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度变革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对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主要社会教育单元,高等学校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传统型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课堂角色则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结果是学生积累、记忆了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遗产,但在知识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

二、强调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

教师应该强调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主体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参与和体验,通过参与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进一步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认为主体教育理论强调让受教育者,从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视角出发,使定格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实现角色转化为主体,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客体的转变,并不是简单的角色的转移,而是学习方式上的一种“革命”,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无论是国家政策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亦或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都指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以多元质量观为指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和民主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指责。马丁·特罗教授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应以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去评价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多元化的质量观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

3.遵循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发展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遵循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加强学生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根据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科学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等三大教学体系,从而组成科学的课程体系,监控人才培养全过程,避免重复课程内容,同时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产业、行业对职业发展、资质以及岗位对职业能力相匹配。

四、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1.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实践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主线,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理论知识教学系统:在理论课程结构上要强调人才培养的规范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协同发展,以确保学生的能力目标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形成“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并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另外,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应避免按学科构建课程框架,以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为基本参照,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在结合社会实际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进行明确的量化的设计基础上,将原有的课程结构、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结构性整合,设计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评价标准。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特征是多层次、多元化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注重细分类别、多分层次并分步实施,同时还要通过丰富的选修课与基本的必修课相结合以保证“弹性”人才培养。为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上,还要充分考虑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践与实践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熟练的“工匠”型人才培养层面,还要强调自我拓展和自我提升等综合发展素质培养[2]。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除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设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拓展和自我提升的综合发展素质。通过全面合理的通识教育,培养其过硬综合能力、完善的人格品质,让毕业生走进社会能顺利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现实。

总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发展素质构成了完整的培养内涵,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很好的培养出具有多元化、个性化且具有自我拓展和提升的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2.突出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由于全球化的科技发展,加速了制造业的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虽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但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仍然是粉饰人才培养方案的装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安排上无论是学时还是形式都本能达到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3]。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务必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健全实践教学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能得到全面、细致的实施。

五、以信息化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发展

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包括用现代化的技术、思维和方法。在信息化发展时代,掌握和应用信息也是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企业行业与学校、教师及学生的交流,同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招聘信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并且信息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

加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如中等职业教育“三通两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人人通”等工程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信息流动,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培训提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应用能力,将信息化应用到教学和管理中。信息是院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既要保证信息的畅通,也要加强信息的应用,以信息化促进本科的现代化。利用信息化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如构建数字化的优质信息资源库,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和微课程合作,促进高等教育不在是少數人的特权,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仿真实训中心替代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创新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学术性人才和应型性人才并行培养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

[2]黄藤,王冠.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外部质量标准和评价的要求[J].理论界,2016.

[3]陈芳.马天柱.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

[4]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信息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信息化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