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社保70年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侧记
2019-04-09刘洪清萧军
■文/本刊记者 刘洪清 图/本刊记者 萧军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2019 年10 月13 日—14 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座谈会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会场展板上展示了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沿革、办公地址变迁、中国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发展进程、70 年70 件社保大事,同时以专柜陈列70 年社保文化建设系列文物(实物)。
原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己、人社部副部长游钧、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建伦莅临现场。在参观70 年社保文化建设展示时,游钧指着一件展品说:“1996 年 5月16 日,在天津召开了养老保险调研小组第一次研讨会,左己同志用铅笔在白纸上手写了20 多页的讲话稿,会后整理成纪要报给国务院领导。领导同志就是在这个报告上批示指出养老保险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国运,惠及子孙。”
看着从上个世纪50 年代的参保登记证、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证,到70 年代末期的光荣退休证、退休纪念章,再到现在的《最美社保人》、社会保障卡等文物(实物)展示,湖北省原副省长蒋大国深有感触地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保险条例》到现在的《社会保险法》,每一件实物都因历史细节的丰满而更加生动。”
勠力同心铸丰碑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游钧同志深情回顾:“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社保工作者,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满腔赤诚,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薪火相传,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保障能力从弱到强的历史演变,突出了一条坚实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决策部署,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力,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的规模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能力持续提升。”
70 年风雨兼程,70 年春华秋实,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画面波澜壮阔。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胡晓义以《开创与动荡》为题,回顾了从1949 年到1976 年28 年间社保创业者的艰辛开拓。当时的社保制度运行和政策实施受到经济政治动荡大环境的左右,在文革动乱当中,以周恩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一批忠诚之士,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尽一切可能维护国家稳定、社会运转和群众生活,为社保制度的浴火重生保存了希望。历史给出了深刻的教训: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的平稳运行是各项社会政策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原社保中心主任孟昭喜继续以《改革之探索》为题整理回顾了1977 年到2002年25 年间社保工作的重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拨乱反正,即恢复十年动乱中被严重破坏了的劳动保险制度。104号文件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险发展史上一块重要的界碑。二是改革开放,即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其间历经了世纪之交“两个确保”攻坚战,以及辽宁完善社会保障试点,都为全国范围内推进社会保险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孟昭喜说:“从1977年到2002 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刻骨铭心,我们为有幸参与这一历程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历史的时钟转向下一个十年,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统筹城乡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旋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局长唐霁松以“三个走向”进行概括——走向全民病有所医,走向人人老有所养,走向社保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唐霁松总结了这十年社保发展的突出特征:统筹城乡逐步建立起我国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全世界覆盖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保体系;颁布实施了社会保险法和多项法规规章,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以信息化为引领,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的管理水平,使社保体系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进程;集中解决了多个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亿万人民群众更公平地享受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十年的发展成就彪炳史册,也为进入新时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党的十八大为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开启了新征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在《顺应人民对更可靠社会保障的新期待》的发言中,点明了这一时期社保改革发展的主线,即顺应人民对更可靠社会保障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回顾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的历程和成就,一是坚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二是深刻把握规律,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方针落到实处;三是坚持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把建机制的要求落到实处。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人社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张亚力等与会代表也纷纷就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历史变迁,以及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发言,或梳理发展脉络,或总结历史经验,或思考未来方向。他们不仅是70 年社保故事的讲述者,更是初心不变的深耕人,是社保事业的忠诚挚爱者。
砥砺奋力书华章
这次座谈会既是社保老战友的再度相聚,又是新老社保人的跨代对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胡晓义认为,“我们心中的‘山水’是共和国社会保障的伟业,我们心中的‘山水’是14 亿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
新中国70 年社保事业的发展,如琅琊山间四时演进变迁,有起步创业的艰辛,有遭遇挫折的苦闷,有寻觅探索的迷惘,更有造就辉煌的豪情。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无论在中央在地方,无论对城市对农村,一代代社保人用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道路,也在这开创的拼搏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自感不虚此生,自感其乐无穷,“百姓之乐即我辈之乐”。
最后,胡晓义效仿欧阳文忠公的《醉翁亭记》对座谈会进行精彩总结:“环滁皆山也。傍深秀之琅琊,临香冽之酿泉,聚少长之群贤,忆经年之往事,社保座谈会也。论开创之艰辛,探寻之曲折,改革之壮阔,基业之宏伟,社保发展之四时也。又及时代之机遇,前路之漫长,旌旗之鲜明,使命之艰巨,跃跃乎心向往之也。举座四十余众,鹤发童颜、壮心不已者,当年将帅也;英气勃发、承先启后者,披甲战士也。而无论长幼,同担使命,情牵百姓,心系家国,纵论天下,豪情四溢、乐不虑己者,中国社保人也。”■
链接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座谈会摘要(排序不分先后)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新中国成立70 年的壮丽华章,蕴含中国社会保障浓墨重彩的重要篇章;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有社会保障的力量;中国人民幸福的笑容,有社会保障的血液。这是我们社保人的骄傲。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保人不负历史、不辱使命的精神传承。中国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障,真正印证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的社会保障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人类精神传承的重要积淀,它形成了深厚的文明,文化的积淀,共济的原则、互助的理念,以及分担的机制;也反映了一代代社保人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我们要对社保改革的奠基人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崇。从1998 年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医疗保险司,到2018 年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整整20 年,我们始终一路同行,共同面对新的挑战,未来我们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不负我们共同走过的历程。
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建伦:我讲一个上世纪90 年代关于杨家杖子的故事。杨家杖子是有色金属总公司下属的一家有色金属矿厂,因为就业、工资和养老金问题,职工全员上街游行。当时,我正在国务院开会。国务院领导说,王建伦,你去现场看看。我就带着孟昭喜去了,从北京到杨家杖子全程437 公里,我们马不停蹄,两三个小时赶到。现场一片混乱。我让职工选代表谈。同时将辽宁省劳动保障厅厅长陈海波从沈阳调过来。我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因矿产资源枯竭失去就业岗位的工人,组织异地安排就业;二是由有色金属总公司调拨部分资金解决工人当前的生活保障问题。这起事件很快就平息了。处理完以后,我思考了许久:有色金属矿为国家工业发展贡献很大,这样一个企业竟然发不出工资和养老金,是管理问题、政策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回来之后我们加紧讨论、研究、汇报。这个历程实际上就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开端,也是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开端。
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刘从龙:根据部党组安排,这两年我司在做社会保险扶贫的牵头工作。我们开发了人社扶贫信息平台,将社保数据与国务院扶贫办的建档立卡贫困数据进行比对,寻找未参保的贫困人员,再逐个上门做工作。贫困人员缴不起费,由政府来代缴保费,现在,代缴保费的人数达到3388 万人,代缴金额达37.2 亿元。60 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贫困老年人达2891 万人。这两个数字相加,显示共有6279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受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社保扶贫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过程也是不容易的。在贫困人口参保数据比对中,最初发现未参保人员1113 万人,今年9 月底这个数字减少到14000 人,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99.9%。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努力把这1‰的贫困人口找到,动员参保。
人社部工伤保险司司长郑玄波:我1995 年毕业后进入劳动部工作,1997 年到了部机关。2009 年我在人社部办公厅的时候,部里承担了一项重大任务——筹备中央政治局社会保障专题集体学习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三个:研究起草学习的讲稿;研究起草中央主要负责同志讲话素材;组织讲解人员讲好课。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历练机会。中央政治局社会保障专题集体学习本身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中央对社会保障高度重视,这也对社会保障事业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讲课稿的第四部分就提出了公平性、流动性和可持续性。这“三性”自提出到现在,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人社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党的十八大以来,失业保险围绕“降”“返”“提”做了一些创新举措。所谓“降”,失业保险费率从2015 年开始下降,共降了三次延了两次,从3%降到了1%,共减收失业保险费近3000 亿元,为中央减费降税作出了积极贡献;所谓“返”,就是对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的,返还失业保险费叫稳岗补贴。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00 多万户企业受益,发放资金近1000亿元,深受企业欢迎,尤其是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的时候,对企业的积极影响更甚;“提”是指提升技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当中拿出1000 亿元,用于企业职工的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构建中国特色的失业保险,确立积极的失业保险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不变”和“三变”:“三不变”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变,坚持市场就业的导向机制不变;“三变”即从事后的救济向事前的预防转变,从支持受益的失业人员向支持参保企业和参保职工转变,从纯粹的保生活向提技能、稳岗位转变。
湖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人社厅原党组书记赵湘平:我建议,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首先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明确按服务人口数量保障编制人员和经费的机制,改变当前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状态。从长远来看,要考虑把经办机构的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尽早提上日程。说白了,经办机构不要囿于“吃皇粮”的老路,否则难以解决矛盾。其次是加强金保工程建设,尽快建成并落地全国统一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建成统一且唯一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纠正各自建网、自成体系的问题。再者是加强社会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长效监管机制,改变应急式、运动式的治理局面。最后还要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构建完备的社保法制体系。
天津市政府参事、人社局原局长孔长起:当前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单位为核心的保障制度,但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方式,劳动关系已经脱实近虚——过去企业跟职工签订劳动关系,看得见;过去搞劳务派遣,还得面对面签协议,现在连面都见不着!天津有一个网络平台公司,签约人员700 万人。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系统登记就算签约,然后往“饿了么”“美团”等公司派遣人员,派遣之后,通过网上结算,直接给签约人员发工资。社会保险如何适应新业态下新型劳动关系这种松散化的发展,应重点研究,走出一条路子来。
福建省原劳动保障厅厅长王克益:福建社会保险以1987 年全省组建省市县三级社会劳动保险公司为起点,经历了32 年的历史。我要讲述的这一段是,1989 年福建省政府在财力不足的背景下,作出了在全省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重大决策。全省参保单位数从实施省级统筹之前的2628 户到现在的55 万户;参保总人数从当年的60 万人到现在的900.53 万人;纳入保障的离退休人员从当年的8.7 万人到现在的147 万人;人均基本养老金待遇从当年的104 元到现在的2513 元。省级统筹的体制机制,造就了福建社会保险水平逐步提高,基金运行日益合理畅通,政策制定业务规程高度一致,服务平台高效运转,最重要的是,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在改革大潮中经受住了考验。
广东省原劳动保险厅厅长方潮贵:我已达古稀之龄,家中还有两位年纪更大:我的父亲95 岁、母亲93 岁,都是失能老人,我父亲从1988 年患上老年痴呆,开始由我跟弟弟轮流照顾,后来聘请护工照料。护工的工资从6500 元到现在9000 元,家庭压力很大。我觉得,老龄化时代来临,非常需要应对老龄化的各种养老措施,护理保险要加快全面实施。我是2000 年到劳动保障厅任职,2003 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当时全国有8 个省的厅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我们联名首次提出社会保险立法,后来陆续提出了恶意欠薪入刑的议案,以及修改劳动法的议案,等等。履职的5 年期间,我们努力为社会保障事业鼓与呼。
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翟燕立:人社信息工作最早溯源到上世纪80 年代初,部里计划司统计处下设了计算站。信息化的大发展始终是由社保来推动的:2000 年,开发了社保统一的核心平台应用软件,当时叫社保核心平台一版,现在发展到第四版;到2003 年,金保工程一期也以社保为主要内容进行开发;再到后来的签发应用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这个名字是左己部长定的。现在看来,这个名字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除了身份证之外,带国徽的就是这张卡了。截至今年9 月底,社保卡共签发了12.99 亿张,覆盖率90%以上。在去年4 月份的数字中国峰会上,我们还签发了首张电子社保卡,目前已经突破5000 万张,且速度逐渐加快,从日均1 万张到现在的日均30 多万张,高峰时突破60 多万张。从今年10 月下旬起,全国范围内会有大规模的电子社保卡推进活动,我们将调动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阿里巴巴、腾讯等社会力量来推进签发电子社保卡。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劲松:部社保中心有一个系统处,其中一个职能是推动社保文化建设。我从这次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座谈会的交流活动中得到一些启示,回去以后要让相关处室把社保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切实抓起来,花更大的力量去收集整理社保文物,希望在社保学会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整理好社保历史,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巡回展览,拍摄社保故事宣传片等,切实把社保文化建设抓起来,弘扬好我们的社保精神。
人社部原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事实证明,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在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为提高统筹层次奠定了基础。当时地方养老保险多数都是市县统筹,为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务院确定要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省级统筹。而行业统筹的现状格局是条块分割,必须进行改革。如果不先把行业统筹移交给地方,省级统筹就无法实现。第二,为统一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了经验,扫清了障碍。第三,为发展企业年金开辟了通道。原来实行行业统筹的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行业统筹机构负责管理运营。2004 年的企业年金制度改革,核心是企业自主建立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专门的市场机构直接与企业建立委托与受托关系,体现资产独立,实现专家理财。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对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原局长李保国:2009 年,部里专门成立了社会保险标准委员会,我当时在规划司工作,参与其中。标准化委员会对5 项社会保险的服务、评价、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推进工作,颁布了社会保险服务总则等31 项国标,还在全国确定了56 个县市作为社会保险标准化先行城市。这对社保经办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解决了我们过去由经验性服务向标准化服务的转变,对社保事业的科学发展发挥出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