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小三弦弹唱浅析
2019-04-09戴子红施甸县文化
■戴子红(施甸县文化)
施甸布朗族的弹唱起源于生产生活及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随着社会与历史演变,弹唱就成了口授民族历史、身传歌舞知识以及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最好方式。笔者从施甸布朗族弹唱的历史渊源、目前的基本概况与存在状态着手,探讨如何将布朗族弹唱结合时代文化的要求继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布朗族弹唱概述
布朗族小三弦弹唱是流传于施甸布朗族地区的特殊曲艺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审美情趣而深受百姓喜爱世代沿袭。布朗族是施甸境内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木老元布朗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姚关镇、酒房乡的布朗族,总人口8500余人,是弹唱的主要流行区。布朗族弹唱唱腔圆润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独特的音调韵律,其韵律又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用不同的调式演唱。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按本民族唱法分类,有5种基本曲调:“索”“甚”“拽”“宰”和“团曼”。其中以“索”(布朗语称为“恩宋”)调最为丰富多彩,包括5个调子,有的欢快跳跃,有的舒缓深沉。“索”调因使用布朗族自制的小三弦伴奏,故被称为“布朗弹唱”。“索”调多用来歌唱热烈的爱情,表达布朗族青年对美好爱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布朗族弹唱中的“索克里克罗”就是谈情说爱的唱调。过去,不会弹小三弦唱情歌,往往难寻配偶,所以布朗族还有“弦歌为媒”之说。
布朗族弹唱形式多样,一般为男女对唱,旋律清甜优美,歌词多反映男女相恋和爱慕之情,大多在劳作之余和喜庆佳节之际男女交往时进行,男子边弹奏小三弦边唱,女子唱相应的歌词;第二种为自弹自唱,直抒胸臆,如赶马经商的《三担白米三担糠》“三担白米三担糠,挑起白米进镇康,镇康爱我小白米,我爱镇康小姑娘。”第三种是一人伴多个角色,如《槑槑喏喏睡》:“槑槑喏喏睡睡,阿妈去打两转歌。阿妈打歌更些徊,买到小儿芭蕉台,牛角芭蕉我不要,小米芭蕉要三台。”第四种是群弹,这类分多个角色,有说、有唱、有弹、有舞。近年来,布朗族弹唱的歌词内容也有了较大变化,有表现社会进步的,也有表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还有表现新人新事的。弹唱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男的会弹,女的也学会了弹。施甸县各布朗族村寨都涌现出了许多小三弦演奏者,参加送戏下乡演出及各种赛事,影响广泛,获得好评。
■历史渊源
施甸布朗族是古哀牢国最早的土著民族“百濮”的后裔,晋称赤口濮,晋郭义恭《广志》:“赤口濮,在永昌南,其俗折其齿……又露身,无衣服。”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称“朴子蛮”,《蛮书》卷4说朴子蛮,“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说明朴人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元、明、清时期称“蒲蛮”。元在施甸设长官司,隶长官司管辖。明万历年间,边地动乱,邓子龙驰援,屯兵6年,把中原农耕文化带入施甸,设10驿。明洪武十年,大量汉族迁入施甸,江南弹唱也随之进入,布朗族吸收了其中的精华。明天启《滇志》说:“施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种,勤力耕锄。”施甸布朗族的弹唱起源于生产生活及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据《施甸县志》载,最早源于狩猎时期,人们为欢庆胜利而围着火塘踏跳,吹芦笙、弹三弦。道光《云南通志》有其说“婚礼无礼义,唯长幼跳踏,吹芦笙……”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弹唱艺术得到不断丰富。
■布朗族弹唱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审美情趣。布朗族弹唱融歌、舞、乐、说于一体,演奏者身着绚丽的布朗族服饰,民族风情浓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不仅深受当地布朗族群众世代传承喜爱,也流传于周边地区的汉、彝等多个民族。
(二)手法多样。有弹、挑、滚、扫等手法,节奏根据旋律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演奏技巧有弹、挑、滚、扫等,根据曲调需要相得益彰。
(三)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直抒胸臆,朴实明快,在布朗族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艺术性,在当地自古就有“听歌要听布朗歌”的流行说法。
(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布朗族有语言无文字,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无不透露着历史演绎的信息,是布朗族上千年历史的缩影。
■传承与发展
布朗族小三弦弹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我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活跃着10多支业余文艺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们若干次地代表全县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赛事。1983年,《阉鸡摆尾》代表保山地区参加全省农民文艺调演获一等奖。接着,以展示布朗族打歌弹唱为主的《赛支乔》《将军情》《埃乌的婚礼》等再次获奖。布朗族弹唱的知名度随之扩大,引起国内专家们的注视。1993年,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著名舞蹈家戴爱萍女士,在成都军区干事及省市专家的陪同下,徒步深入到我县布朗族山寨,走访了许多民间艺人,当她欣赏过布朗族弹唱打跳后,异常激动,说:“布朗族的艺术真美,参与其中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惬意和展示自我的冲动。”她认为:布朗族打跳弹唱有较高的艺术性,且“歌、舞、乐”紧密结合,特点鲜明,专业人员应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加以保护和合理的创作完善。同年,来自台湾的民族学博士段会涯、吴琼夫妇在省歌舞团黄琼英老师的陪同下,再次对布朗族弹唱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与此同时,施甸也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搜集整理,并进行了艺术再创新。2001年,《踏歌》参加保山地区首届“永昌歌会”荣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走进音乐》栏目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2003年《花草鞋》荣获保山市首届“歌、舞、乐”大赛三等奖。《打打草鞋,跳跳舞》荣获2004年“保山市市运会”文体节目比赛二等奖。2005年,通过各方努力,大型布朗族原生态歌舞《金布朗》公演。次年,该节目在保山、昆明等地进行了巡演,深受观众的喜爱、专家赞誉。2014年《布朗欢歌》获云南省歌、舞、乐金奖。2017年《走夷方》获云南省残疾人文艺会演银奖。布朗族弹唱历经上千年,至今还在民间的节庆、婚嫁、庆典中广泛运用,以此来增添喜庆氛围。近年来,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爱好者不断在原来弹唱的基础上,提升演奏技巧,根据原曲改编内容。如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事迹创作的《老书记的承诺》参加云南省彩云奖演出。根据改革开放创作《布朗山变了》等节目在春节与送戏下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