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现状研究
2019-04-09韩倩
韩 倩
侧重应用型办学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办学条件为出发点,通过整理和分析院校数据和文本资料,从数量、形式和特征三个方面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现状进行描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稳步增长,逐步形成了‘国、省、校、院’四级体系,并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配套性等多元特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数量增多,涵盖产学研联盟、特色学院、创意工作室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多种形式。在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较大、校企合作一头热等问题进行阐释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
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科学前沿的发展、国家战略的需求以及产业创新发展都对高校办学条件的发展与提升提出挑战和要求。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1]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侧重应用型的办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现状,探索出合适的侧重应用型办学条件的建设模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综述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已有的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发展模式、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等内容。有的研究者关注办学理念和模式,例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放办学内涵及模式进行探析,认为开放办学体现在管理制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课程体系、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开放,开放办学模式包括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和校校合作等;[2]有的研究者聚焦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通过解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群体在生态结构和功能所面临的“应用型与学术型游离”等问题,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定位;[3]有的研究者从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着手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4]另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研究,例如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对学科专业与地方企业的契合度进行研究,以及分析产学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运行的影响与意义。[5]
在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中,与上述内容相比,对于其办学条件的专项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例如有的研究者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认为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人才培养,能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企业积极性不高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6]有的研究者对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进行解析,从而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思路、形式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突破点;[7]有的研究者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践,通过案例研究,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措施进行阐述。[8]二是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研究,有的研究者对平台建设的意义、原则、内容及保障措施进行阐释,从整体上勾勒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概貌。[9]
近年来对于应用型大学的研究趋势逐渐上升,因此研究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总体来看,国内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但是少有针对其办学条件进行的专门研究。另外,已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理论指导,基于数据分析而进行的量化或质性等实证研究非常少,且仅有的实证研究多是个案研究,少有建立在大规模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相关研究。因此,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
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为出发点,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建设的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库为来源,对院校数据和文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描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建设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实习、实训和实验基地建设是高校进行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活动的条件保障。本研究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年度进展情况的调研为基础,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数量和形式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基地数量增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习、实训和实验基地的认识和定位逐渐清晰,实践基地的数量不断增长,发展势头良好。根据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以下简称项目学校)以及其他公办和民办学校提供的有效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一年来基地建设的成果,如表2-1 和表2-2 所示。
表2-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总数
续表
表2-2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是指学校拥有的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从表2-1 和表2-2 可以看到,对于不同类别的学校而言,2017年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都比2016年有所增长,基地发展进展良好。就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总数而言,2016年为17,985 个,2017年为20,191 个,增长率为12.3%。项目学校、其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总数的增长数为1,181 个、524 个和501 个,增长率分别是20.4%、7.7%和9%;平均数的增长数为16 个、4 个和5 个,增长率为21.3%、6.9%和9.6%。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增长总数为905 个,增长率为27.2%。项目学校、其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校企合作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总数的增长数为470 个、232 个和203 个,增长率分别是41.4%、18%和22%;平均数的增长数为6 个、2 个和2 个,增长率分别是40%、16.7%和22.2%。
总体而言,无论是所有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总数和平均数均有所增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项目学校的发展,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的增长率超过20%,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增长率超过40%,都体现出项目学校迅猛的发展势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展取得了较大成效。
(二)基地形式多样
实习、实训和实验基地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也体现在实践基地的多元化发展中。实践基地发展形式多样,体现在层次分布和发展特征两个方面。
1.基地层次分明
从实践基地的层次分布来看,基地建设的层次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个层面,每个级别的实践基地建设都在稳步推进和发展中。从发展实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试图追求较为完备和合理的实践基地层次。例如浙江某大学“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各方合作,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逐步形成了‘国、省、校、院’四级体系,支撑了学校各专业的实习实训,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许多学校不仅强化各个层次的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也统筹各种资源,提升实践基地的开放与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实践基地建设的层次分布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状,即国家级基地处于最上层、最为稀缺,建设难度也最大,而学校和院系级别的基地数量较多。各个高校建设的国家级基地,例如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数目较少;省级基地,例如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相对比较普遍;而校级实践基地的建设更是全面开花,成为实习、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保障。
2.基地特征多元
高校在进行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对实习、实训、实验基地的特性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总体而言,实习实训基地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配套性等多元特征。
就综合性而言,各个高校在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时,强调“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破专业限制”“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等,例如吉林某高校“通过新建和校内资源全面整合,构建集实验、实训、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协同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应用实践基地”,广西某高校“形成‘基础+专业+综合 ’的多层级、全覆盖实验室体系能面向学校所有本科专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教学服务”。
开放性是与综合性相统一的特征,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综合性的实习实训基地不只局限于为个别专业和课程提供支持和服务,还可以面向企业行业,促进产教融合,例如“以实验室开放运行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系列企业产品情景化应用实验室”;二是实习实训基地并非局限于课内时间,而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各项实验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设备利用率”。
配套性指的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专业集群的建设配套发展,包括综合平台建设与专业集群的配套性,以及实训室与综合平台的配套性。例如有的高校“围绕‘商科综合仿真与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了企业仿真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财务管理实训室、会计手工实训室、跨境电商实训室、物流仓储实训室、经济数据分析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室、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训室等9 个实训室,服务于商务服务专业集群建设”。配套化建设能够使实习实训基地及综合平台更好地为专业群发展助力,有效地避免因不匹配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现状
根据对参与调研的项目学校、部分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2016年,其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总数分别是1,019 个、1,105 个和584 个,2017年的数据为1,269 个、1,232 个和742 个,其增长数为250 个、127 个和158 个,增长率为25%、11.5%和27%。从数量来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如此,从类型来看,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既有高新技术研究院,也有文化创意基地,更有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以及专利申报和培育平台。这些全方位、立体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满足院校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对于人才培养、科研进展、协同创新等都大有裨益。在上述产学研合作平台中,较为具有特色和亮点的是以下四种形式。
(一)产学研联盟
产学研合作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既要求学生参加科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求教师通过科研获得新知识,从而传授给学生,是在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是建立产学研联盟平台的重要原则。产学研联盟平台为促进产学研各方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产学研合作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应用型高校依托高新技术园区、龙头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地方特色行业,围绕目标、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健全机制,积极对接、服务校企,建设多个产学研联盟平台,是对建立公共创新支撑体系的有益探索。通过联合攻关、共享资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产学研联盟平台有利于促进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二)特色学院
特色学院是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多赢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又一创新形式。就概念内涵而言,特色学院是指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与学,实行以岗位能力培育为基础,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等用人单位,以区域特色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而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专业学院。高校特色学院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高校、企业、政府和地方经济环境。
通过特色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引进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并改造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将专业的人才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的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形成有特色、利益共享的新型校企、校政合作共同体。同时,通过订单制培养、专业群建设等措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
(三)文化创意工作室
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多元发展模式中,文化创意工作室颇具特色,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有益探索与创新尝试。其典型案例是浙江某大学,它将文化创意专业群的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传播新领域,以协同化促进专业群整体发展,以技能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社会化推进办学实效,以国际化改善办学生态,在协同办学特别是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工作室的建设贯通了文化创意产业链、专业和学科间的协同,构建了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社会实践和参与学科竞赛的良好平台。文化创意工作室实践成为培养文化创意上下游产业链人才需求的全流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文化创意工作室根据“跨专业、跨学科建设,提供师生共同成长空间,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建设思路,采取“教师团队自愿组合、提供优良的工作室环境、面向有意愿参与的学生、进行工作室项目扶植培育推介、形成工作室特色发展氛围”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教学互动、抱团成长,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实践型教师”“工作室成为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平台,取得了较为瞩目的竞赛成绩”“工作室实践既有社会效益,也产生经济效益,成为教师由校内走向校外的桥梁”等,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产学研合作和融合。
(四)创新创业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并成为政府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自此掀起了双创的新热潮,高校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响应创新创业的号召,各个高校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使其成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又一重要形式。
四川某大学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俱乐部占地约为1,300 平方米,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预孵化平台、SYB 培训教室、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厅、创客咖啡等,不仅为创业企业及项目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实训、政策扶持等创业服务,还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创业贷款、房租减免、专家咨询、政策扶持等‘一站式’创业服务”。
云南某医学院创立了中药类协同创新中心,“由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汇集学校的优势学科、团队和平台,与兄弟院校、研究所和医药企业等多家单位形成了政、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体,围绕中药进行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研究及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中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搭建面向国内外的南药研究协同创新平台”。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产学研联盟平台、特色学院、文化创意工作室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并非分散和零碎的,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与体系,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等体系化特征,是其在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中尤为关注的方面。另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多样化发展也体现在平台建设进展具有层次性,从开始起步,到逐步推进,到建设完善,再到优化整合,不同高校的不同平台的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建设进程。具体而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校都积极创建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他们或是以申请项目的方式创办新的平台,或是以升级的方式为已有平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已有平台进行完善,从经费投入和建设进度等方面进行推进;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资源和制度进行优化整合,在与企业的紧密沟通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科研情况,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团队、仪器设备等优势资源,对研究平台进行优化,从而发挥出平台更大的功效。
四、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从办学条件的层面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以“稳定”“发展”和“提升”作为目标,“在过程中积累经验”是许多高校在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上的有益尝试。在提高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巩固现有条件,实现稳中有进;拓展思路理念,主动适应需求;发挥本土优势,追求创新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寻求多方支持。高校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区域差异较大,高校需主动借势求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也带来了高校发展条件的差异化,尤其是对于转型高校而言,所处的区域位置对其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中西部的某些高校所拥有的资源比较匮乏,只有数十个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的产学合作也流于表面,未能深入。而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高校所拥有的资源较为丰富,为产学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实践基地数多为上百或者几百个,而且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合作更为深入和广泛。
对于相对“弱势”的高校而言,面对所拥有的资源贫乏与需要“培养优质人才”之间的巨大矛盾,学校需要主动走向企业、行业,向企业、行业借资源,与企业、行业共合作,并且可以尝试“走出去”“向外扩”,与一线城市优质资源进行紧密对接与融合。
(二)“学校热、企业冷”亟待建设长效共赢机制
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部分学科专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等原因,导致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厢情愿,“一头热”的现象仍较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度推进。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校转型,可以考虑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通过分类评估引导地方本科各院校加快精准转型发展。第二,增加对转型高校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尝试引导或要求企业进入高校,强化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促进校企双赢。第四,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转变职能,使政府更多服务于学校和企业,并成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纽带。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迫切需要加强合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的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发展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许多高校,产学研的发育仍然不够充分和成熟,促进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培养、科技研发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学校在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时,都提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一直在开展,但合作深度和系统性不够强”,具体体现为:许多校企合作产学对接项目仅停留在立项或正在建设阶段;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普遍性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低,合作培养教育内容较少,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学生的专业学习、科技活动与产业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高等。
面对这些困难,需要形成校企联合运行机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学校在合作中让学生获得企业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先进技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方法以及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学生实习、教师科研和企业服务”为一体的合作制度,学生在企业实习、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同时展开,并且,教师在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经过整理和总结再转化到教学过程当中去,通过这样螺旋上升式循环地开展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
注释: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蒋静.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办学内涵及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14,(1):106-107.
[3]鲁武霞.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困境与生态定位[J].大学教育科学, 2017,(3):30-36.
[4]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6-9.
[5]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6]李卓谦,孙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23-126.
[7]张国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3):77-80.
[8]王业社,王放银,向文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68-169,173.
[9]黄殿武.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以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为例[J].科技视届,2016,(2):19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