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Vivo 的“双一流”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分析
2019-04-09吴亚丽张男星孙继红
吴亚丽 张男星 孙继红
通过梳理42所“双一流”高校和92所大学的一流学科颁布的建设方案中有关社会服务的内容,运用NVivo11.0进行文本分析,阐明了各高校本身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基础、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问题,并从合理审视社会服务建设基础、优化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完善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更是日益激烈,大学也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象牙塔”,社会发展和大学建设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国家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建设情况。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2]之后,经过选拔出来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相继出台了《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其中《实施办法》提到“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3]社会服务作为其中一个关键建设部分被重点提到。那么这些建设方案中关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究竟是如何表述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的未来趋势又将如何?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中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尽管目前针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集中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各个研究对象较为零散,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内容也比较模糊,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各个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建设内容,本文梳理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表2-1)[4]和它们公开的建设方案,以方案主题词、社会服务主题词和具体文本表述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建设方案中体现社会服务的相关内容,并为之后具体建设方案的执行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一、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赠地学院运动兴起,美国高校逐渐开始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而这一理念在威斯康星大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弘扬,之后成为美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并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高校。时至今日,社会服务已逐渐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后的第三个重要职能。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与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密不可分的。[5]一方面,人才培养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是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没有这两个职能的托底,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相当于“无水之源”。另一方面,当前的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生产及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全球化俨然进入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第四产业时代。而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及使用知识的重要基地,也需要在经济变化对于知识的急迫需求中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间接服务社会的方式,逐渐转向直接服务社会的方式。当然,社会服务职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6]为了论述的可能,研究主要从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概念出发,即主要关注点在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内容上。同时在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也已经对“高校社会服务贡献”的指标做了明确解读,高校社会服务贡献主要被定义为直接为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典型案例,主要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7]同时本研究中各高校建设方案是基于《总体方案》要求,为了论述的可能,笔者结合上述对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和具体指标的思考,并从实际建设方案内容出发,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概念界定为高校在直接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成果转化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按照服务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区域或者国家的重大战略而提供技术转移、政策咨询、文化传播、公共服务、建立智库、技术推广等服务形式;另一种是向行业企业提供直接的服务,包括建立产学研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园、技术转让、制定行业标准、咨询建议等服务形式。
二、研究设计与文本选择
(一)研究对象
自2017年之后,各大高校陆续公开了高校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本文选取教育部核准发布的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体名单见表2-1)但是由于研究涉及到的建设方案数量庞杂,来源不一,使得搜集资料的难度提升。同时收录的建设方案既有来自于各大高校的信息公开网站,也有出现在新闻媒体报道里,格式不一,也存在转换资料难度,需要人工手动分析。另外,在收录的所有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数据中,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是简略版的图片,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进展报告,河海大学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意见,这样的政策文本表述方式与实际的建设方案的结构有所差异,本文在分析时尽可能按照其他范例的建设方案结构补充案例。尽管修正后仍会存在的误差,但这不影响分析结论整体的信效度。
表2-1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统计表
(二)文本分析法
一直以来,正式文件作为组织的重要文本,紧密联系着具体的决策。文本材料中关于一些重要主题词的词频统计可以体现一个组织或者决策者们的认知集中度,因此想要深度了解组织的具体决策,可以通过研究具体的正式文件来总结分析。[8]各高校陆续出台的建设方案作为正式文件,既包括对过去该校各方面的总结,又包含了高校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是一个兼具纲领性和政策性的文本,其中必然涉及高校建设发展的实施措施及具体安排,也是各高校未来进行资源配置与精力投入的指挥棒,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政府或公众关于“高校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重视什么、建设什么”等问题。因此,选取各高校建设方案中有关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的内容,作为测量各高校对于该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的依据,通过分析结果了解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发展状况的客观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价值。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进行文本分析,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教育部出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在互联网上收集符合研究目的建设方案。其次,熟读这些建设方案,通过反复阅读确定这些建设方案中符合并能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关键词,对其进行标注和编码,形成自由节点,然后运用NVivo11.0的查询功能将这些文本主题词组成的节点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逐步编码,依据统计结果对建设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提炼出参照点的分布情况和内容偏向。最后,依据定量分析结果总结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高校学科建设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图2-1是运用NVivo11.0的进行研究分析的操作流程图:
图2-1 NVivo11.0的操作流程图
三、研究分析
(一)文本主题词
NVivo11.0软件中的“词频”功能主要用于统计关键词汇或者词段在文本中出现的频次,接着利用词语云的方式直观呈现这些主题词的图示。其中字号大小关系到这个词或者词段在文本中出现的频次,这也反映出高校对于不同建设内容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说重视程度和字号之间正相关,字越大越突出,表示高校在建设方案中对于此较为重视,同时也是建设的关键内容。图3-1就是针对140份建设方案(其中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由于存在校区划分的情况,每个学校各有2份方案)的原始文本材料进行“词频”统计导出的词语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各高校的建设方案中出现较为多的词语集中在“学科建设”“人才”“国家”“研究”“国际”“创新”“发展”等词语上,而这些词语和直接的大学社会服务联系较弱,而与社会服务联系比较密切的“转化”“平台”“服务”“基地”等字号的词语显得比较小,由此看出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受重视程度远高于直接的社会服务职能。
图3-1 根据“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文本构成的词语云
而图3-2则是根据社会服务的内涵将建设方案的文本进行筛选之后所做的词语云,通过这个词语云的分析发现:“社会”“国家”“学校”“学科”“产业”字号大,说明学校或学科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服务对象主体是社会、国家和产业。“创新”“成果”“技术”“科技”“转化”“战略”“机制”等字号较大,说明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成果、成果转化和机制建设。“改革”“咨询”“管理”“特色”等字号较小,说明当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当然,词语云展现的仅仅是社会服务功能在整个建设方案文本中的大体特征,这难以判断在建设基础、建设任务、改革任务和预期成效等具体内容的准确数值,所以在下文的分析中需要在仔细编码基础上,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建立自由节点,并利用“参考点”来分析各节点下编码的数量,编码的数量越大,表示社会服务具体内容越集中于此。
图3-2 根据“双一流”高校“社会服务”文本构成的词语云
(二)“双一流”高校的社会服务建设与《总体方案》要求保持一致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当前各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对于社会服务建设内容的整体情况,将各高校建设方案的社会服务建设内容的文本主题词一一编码,根据不同节点的相似性和相关程度,运用NVivo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建设基础”“建设内容”“保障措施”是三个关系较为密切的父节点(表3-1)。从已得出的父节点的材料来源数目来看,当前各高校“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建设基础、建设内容这两点上,而在保障措施上关注点较少。主要原因是各高校对于保障措施的认识大多基于《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法》,因此对于这两部分的内容并没有展开更详细的论述,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在自己的公开的建设方案中提及这两部分,如上海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
表3-1 父节点参考数值的描述统计表
(三)“双一流”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建设的具体内容各有侧重
为了更加具体了解各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社会服务方面的具体内容,在NVivo11.0软件中对所有的建设方案中提取父节点之前,笔者对所涉及的社会服务方面的文本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自由编码,并运用查询功能进行了词频统计,经过逐步编码后形成较为清晰的统计表。同时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研究过程中创建了2层深度的子节点,成为二级子节点,并列出三组父节点下的二级子节点的参考点数目,更加清晰地反映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建设情况。
1.建设基础
“双一流”高校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基础是高校进行社会服务建设内容的基石,只有了解清楚当前高校对于自身的社会服务已有的建设情况的认知,才能进一步理解和分析高校未来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内容。在140份建设方案中大多数高校也在建设基础方面社会服务的已有的建设基础做了回顾,依据NVivo11.0编码逻辑对“建设基础”这一父节点下自由节点进行逐步编码,得出两个树状子节点(表3-2),即“优势”和“不足”。其中“优势”部分。多数高校主要提及的是高校当前的学校内部办学情况介绍和外部社会背景,其中对于社会背景部分的阐述又主要集中在当前的经济改革前景、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在“不足”方面,高校更多涉及的是质量问题、合作问题、基础建设问题和资源供给问题。同时根据二级子节点的参考点数值统计(表3-3)可以分析出当前各高校对于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基础优劣势分析时主要集中关注的点是“学校”“一流”“经济”“人才”“研究”“学科”等。这说明当前尽管各高校认识到社会经济进步和高校建设计划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承认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配合。但是对于高校社会服务已有的服务质量、基础建设和内容设置总结地不到位,没有对当前高校社会服务中已有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精确认知,缺乏对于自身高校现实发展基础的合理审视,这使得高校在接下来社会服务方面没有办法进行针对性的建设。
表3-2 “建设基础”编码统计表
表3-3 二级子节点参考数值的描述统计表
2.建设内容
在140份高校建设方案的文本中涉及到社会服务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建设内容”这个父节点下,在通过对自由节点的逐步编码,我们得出 “非物质性服务”及“物质性服务”两个树状节点,其中“非物质性服务”主要包括高校为政府、行业或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以及为社会提供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培训等服务。而“物质性服务”主要包括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推动所服务区域或领域发展提供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研发项目或生产工艺革新所做出的物质性产出等服务。结合建设基础的部分和根据表3-5的参考点数值统计表来看,当前大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研究”“成果转化”“平台”“中心”“产学研”等上面,相较于非物质性服务,高校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在物质性服务上。这一方面就实际情况而言,当前大学服务社会的关键形式就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化和转让,重视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是当前基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形成的良性循环的社会服务形式。另一方面,非物质性服务的标准定义较为宽泛,难以量化,例如“咨询”“培训”等。
表3-4 “建设内容”编码统计表
表3-5 二级子节点参考数值的描述统计表
续表
3.保障措施
为了加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促进学校社会服务职能长远发展。各高校的建设方案文本中对于社会服务的保障措施都有所涉及,其中对于社会服务的保障措施文本部分的自由节点进行逐步编码主要得出 “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两个树状节点,其中“社会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制度建设、参与组织建设、第三方评估和资源配置几个方面。而“社会监督”主要集中在监督渠道建设和监督组织建设。通过具体子节点的参考点数量(表3-7)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保障措施中 “评估”“监督”“社会”“理事会”“捐赠”等节点较多被提及,这也反映当前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设在制度保障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第三方评估制度、社会评估制度或社会监督制度等。但是总体而言,社会服务的保障措施的表述较建设内容而言还是较为单薄。一方面,过半数的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方案文本很少甚至没有提及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目前多数高校在社会监督方面的措施选择的是开通监督渠道和建立监督组织。
表3-6 “保障措施”编码统计表
表3-7 二级子节点参考数值的描述统计表
续表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140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关于高校社会服务方面的文本进行主题词分析、编码分析后,可以看出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正在坚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在建设过程中发挥高校的整体功能,积极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加大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建设力度,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对象广泛。对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紧密联系市场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基础提供智库、咨询报告等智力支持,促进教育强国,推动地方或国家经济均衡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或产业升级,高校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制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计划,鼓励就业或创业平台建设,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但与此同时,“双一流”建设高校关于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建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前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设整体内容是基于《总体方案》的结构进行拟定。但是纵观“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可以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类型各异,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专业性大学,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应用型大学,这些学校自身原本的社会服务职能建设情况既有水平上的差异又有内容上的差异。因此仅仅基于《总体方案》进行拟定的建设文本难以全方位地反映出各高校的实际社会服务情况,甚至于有些专业性大学为了“全”的目标,盲目跟风开展社会服务,丢弃原本的特色性发展,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在接下来的“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国家或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目标以及院校本身的性质,设置多样化的社会服务评判标准,引导高校在坚持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其次,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自身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建设基础没有进行合理的审视。在建设基础部分,“学科”“人才”“研究”等节点参考数较多,说明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多数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服务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三大职能之间的区别。整体社会服务职能建设体系不够完善,对于社会服务职能的关键问题缺乏准确定位。而这也就影响到之后的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内容不够聚焦。因此,“双一流”高校在未来的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还需要对已有的建设情况做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调查研究,将建设内容与建设基础有效连接起来,使建设方案中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规划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再次,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物质性服务和非物质性服务,其中非物质性服务的内容远少于物质性服务,建设内容不够系统化。根据子节点的材料来源数目来看,提及到“咨询”“培训”“决策”等的高校数目少于提及到“基地”“平台”“中心”等的高校数目。对于非物质性服务和物质性服务的比重配置问题,各高校在文本中并没有做出合理的比例标准,所以很难判断不同类型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建设重心。尽管很多大学在社会服务建设内容中强调社会服务体系化建设,加强自身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上,很少有学校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划。然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更是承载了引领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更加迫切需要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引领并超越社会的需求。同时,正如美国乔治·凯勒所言,大学规划的实施可以看做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高校组织自身规划完成后需要进入规划的实施阶段,而这一阶段必须要经历监督、评估和考核三个重要环节,同时三者之间是不间断循环的。[9]“双一流”建设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建设内容不仅仅只是一份理想化文本,更应当成为一个有效可实施的行动计划。
最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对于社会服务方面的保障措施的认识比较笼统,不够深入。大多数高校的保障措施是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所有的建设内容,没有解答清楚在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多少投入、哪些人参与、哪些部门负责哪些任务”等问题,例如在保障措施中多数高校提到“捐赠”,但是在文本中没有详述捐赠资源将如何配置。而这些与高校缺乏内在的、自发的需求动力有关。大多数高校是在“双一流”建设这个背景下对自身高校的建设向政府汇报、整体上对政府过于依赖、被动与依附,高校自身既缺乏专门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社会服务建设,又缺乏一套合理且有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10]因此,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保障措施建设过程中,厘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具体投入情况,避免保障任务不清楚,保障资源不到位等问题。此外,高校对于社会监督这一内涵并没有深刻理解。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是直接面向全体人民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务,需要不断接受不同人的监督,但是目前高校多数在社会监督方面的措施选择的是开通监督渠道和建立监督组织,没有回答这些监督措施是如何落实到高校社会服务这一具体建设内容等深层次问题。因此未来的建设进程里,高校要认识到建立社会监督渠道和组织不是目标,如何将通过这些监督途径获得的关于社会服务的问题或意见信息落实到具体实践才是关键。
注释: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2019-11-20.
[2][3]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2019-11-20.
[4]“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ztzl/ztzl_tjsylpt/sylpt_jsgx/201712/t20171206_320667.html.2019-11-20.
[5]刘宝存.威斯康星理念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J].理工高教研究,2003(5):17-18.
[6]眭依凡,汤谦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18-22.
[7]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及指标体系说明[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4/19/30363711_556275852.shtml
[8]Woodrum.D.E.“Mainstreaming” Content Analysis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ical Advantages, Obstacles, and Solution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4,13(1):1-19.
[9]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10]徐美娜.影响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形成的关键因素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