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效果研究
2019-04-09叶刘雨
金 丹 叶刘雨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创业教育效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文章基于江苏某应用型本科院校2,000多份在校生调查问卷数据,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教育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有创业课程学习和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经历的大学生,其创业意向更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创业教育的效果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创业教育越发受到政府和全球高校的重视。一方面,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结合专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创业精神和创业基因,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推进经济增长。[1]仅在2013-2018年期间,在教育部发布的103个文件中均涉及“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加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2]而高校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创业学界和教育学界学者的普遍重视,并成为了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创业教育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也开始引发学者们关注。
一、文献综述
对创业教育效果的研究,逐渐从关注宏观的影响技术创新、企业成长绩效以及带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逐渐过渡到微观的创业意向、自我效能感以及创业能力或创业心智等因素。而在这其中,有关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例如徐玉成和王建新基于浙江省600多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三年跟踪调查数据,发现在接受创业教育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动机有显著的提高。[3]李明章和代吉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创业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而创业课程对于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小于创业实践活动的作用。[4]而Hsiao等人则指出,传统上创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但他通过对台湾22所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创业教育并没有激励学生的创业行为。[5]Auken对西班牙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效果的调查发现,创业培训确实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但却降低了他们的创业意愿。
学者们在关注创业意向的同时,往往会关注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意向的中介机制,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或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入了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感知行为控制以及自我效能感等中介变量来分析创业教育的效果。例如Sun等基于香港200多名工程管理系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态度、社会规范、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刘加凤基于常州市六所高校在校生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与感知行为控制相关系数不显著。[8]Solesvik对乌克兰三所大学的350名经济管理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创业培训项目的大学生创业动机更强,并且创业态度和主观规范感知也更强。[9]
此外,部分研究涉及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和创业心智的影响。例如,Neneh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心智,如创新、动机和风险承担等素养。[10]而创业教育有助于创业者具备相关知识,以开发特定新产品和提供服务,与顾客打交道,并学习创业中会产生的机会。[11]同时创业教育有益于平衡线性与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在运用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思维模式基础上,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12]提高探索、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13]针对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研究结果的不一致,Martin等采用元分析研究方法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确实存在积极影响。[14]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涉及了创业意向、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能力和创业心智等,但有关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及相关变量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而核心变量的测量,是影响实证结果的重要因素。[15]因此,本研究将从课程选修和课外活动参与两个方面来测量创业教育,以便更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创业教育经历的影响。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在借鉴现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等因素来测量创业教育的效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江苏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在校生,该校设有传媒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和艺术学院等7个院系,在校生共计1万余人。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调查工具
除了创业教育外,本研究主要借鉴现有成熟量表来进行相关变量的测量。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相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很高,研究工具的信度都很好(表2-1)。
1.创业教育
本研究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课程选修和创业实践活动参与,通过询问在校大学生“是否选修过创业类课程”以及“参与过哪些创业活动或实践经历”两个题目来测量其接受创业教育的情况。其中“参与过哪些创业活动或实践经历”为多项选择题,共设置“参加创业讲座”“参加创业大赛”“参加创业实践”“与创业者(企业家)交流”“与创业导师交流”及“参加创业社团”6个选项,最终通过计算在校大学生参与的数量来计算其参加创业活动/实践的情况。
2.创业意向
采用Chen的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具体包括“对自主创业的感兴趣程度”“考虑自主创业的频率”“自主创业的准备程度”“克服创业中遇到困难的努力程度”及“多久后开始自主创业”等5个题目。[16]在问卷调查中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3。
3.创业态度
采用陆根书的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具体包括“对我而言创业的好处多过坏处”等4个题目。[17]在问卷调查中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2。
4.主观规范感知
采用陆根书的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主观规范感知,具体包括“我的家庭支持我创业”等4个题目。[18]在问卷调查中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
5.自我效能感
采用De Noble等的包括六个维度23个题目的量表,具体维度包括开发新产品和发现市场机会(7个题目)、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4个题目)、建立和维护投资关系(3个题目)、界定核心目标和使命(3个题目)、应对不确定性(3个题目)和开发关键的人力资源(3个题目)。[19]在问卷调查中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本研究中该量表六个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均在0.80以上。
6.成就动机
通过借鉴余安邦和杨国枢的量表,将成就动机分为内部成就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均包含5个题目。[20]在问卷调查中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在本研究中内部成绩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7和079。
表2-1 各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
续表
(三)样本分布
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由被调查高校各院系的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问卷链接或二维码的推送。共收回问卷2,309份,经过数据清洗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099份,占调查高校在校生的近20%,问卷有效率为90.9%。调查样本分布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 有效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来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实施效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创业课程选修的均值仅为0.14,即只有14%的学生修过创业类课程,说明该校提供的创业类课程选修机会不足。创业实践/活动的均值为1.10,即在6项创业实践/活动中,该校大部分学生只参加过一项,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同时,用来评价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中有4个指标的均值均接近于3(5点量表的期望均值为2.5),说明该校学生的创业意向不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和自我效能感一般。只有学生的成就动机相对而言最高,达到3.45(表3-1)。
表3-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于创业类课程选修为0/1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来分析创业类课程选修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上的影响。
由分析结果可知,选修过创业类课程学生的创业意向均值为3.36,而未选修过创业类课程的创业意向均值仅为2.97,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了统计建议(p<0.001),即选修过创业类课程的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高于未选修过创业类课程的学生。与此类似的是,选修过创业类课程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显著高于未选修创业类课程的学生(p<0.001),说明学习过创业课程之后,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感知的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和内外部成就动机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总体而言,创业课程学习的效果比较显著。
虽然选修过创业课程的学生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没有选修过的学生,但是选修过创业类课程的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各项指标的均值在3.24-3.61分之间。这说明在学习过创业课程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等依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表3-2)。
表3-2 是否选修创业课程对各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三)相关系数分析
本研究采用相关系数来分析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上的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实践/活动与创业意向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学生参与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越多,其创业意向也越强。与此类似的是,创业实践/活动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通过参与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内外部成就动机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学生的创业意向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3-3)。
表3-3 创业实践/活动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发现
首先,高校创业教育的覆盖率有待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修过创业类课程的大学生只占14%。平均而言,大学生只参加过一项创业课外活动。总体而言,高校在校生选修创业类课程和参与创业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与教育部有关创业教育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差距,如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其次,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效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修过创业类课程或参加过创业课外活动的大学生,其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显著高于没有相关经历的学生。
最后,创业教育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虽然选修创业类课程和参与创业课外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相关指标,但是就绝对数值而言,具备这些创业教育经历的大学生在相关指标上的表现依然存在较大的潜在提升空间。
(二)对策建议
首先,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无论是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覆盖率来看,还是从大学生目前的创业意向和创业素养来看,高校亟待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学习创业类课程还是参与创业课外活动,都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自我效能感和相关创业素养。因此,高校应当持续重视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缩小与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的差距,不断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其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当重视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参与课外活动,都有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素养的效果。而往往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形式,其侧重点和具体效果会存在差异,因此只有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业教育形式,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最后,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和协同性。关于创业教育效果的认知和评判,社会公众和学术界往往过于关注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创业率或创业意向。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生涯规划存在多种可能性,因此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不能过于拘泥于创业率或创业意向,而应当考虑其创业素养或职业素养。调查结果也显示,创业自我效能及其他创业素养均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注重创业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及其内在的协同性,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对于创业教育效果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何更好地测度创业教育的效果,在创业教育效果生成的过程中受到哪些要素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二是对于创业教育的测量方法的探索,如何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更准确的反应创业教育的特征,结合创业教育效果的研究,将有利于高校完善改进其创业教育体系。三是完善研究设计,如怎样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如创业意向与创业课程选修、创业课程活动参与之间潜在的互为因果关系;如何提高实证分析结果的外部效度或可推广性,这就需要收集来自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样本。
注释:
[1]崔军, 孙俊华.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心智的中介机制研究——基于创业情感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4): 108-116,12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http:// 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9-9-12.
[3]徐玉成, 王建新.创业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634个高职大学生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25): 76-82.
[4]李明章, 代吉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基于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5): 79-85.
[5]Hsiao H.C., Chen, S.C., Chang, J.C., et.al.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s for Starting a Store[J].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2, 4(11): 76-83.
[6]Auken H.V.Influence of a Culture-base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on Student Interest in Business Ownership[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9(9): 261-272.
[7]Sun, H., Lo, C., Liang, B.and Wong, Y.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J].Management Decision, 2017, 55(7): 1371-1393.
[8]Solesvik, M.Z.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s and Intentions: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Major[J].Education + Training, 2013, 55(3):253-271.
[9]刘加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 2017, (5): 117-122.
[10]Neneh N.B.An Exploratory Study On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in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ME) Sector: A South African Perspective On Foster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ME) Success[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6(9): 3364-3372.
[11]Marvel M.R.Human Capital and Search-Based Discovery: A Study of High-Tech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37(2): 403-419.
[12]Groves K, Vance C, Choi D.Examining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An Occupational Analysis of Balanced Linear and Nonlinear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Succes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49(3): 438-466.
[13]Volery T, MÜLler S, Oser F, et al.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Human Capital at Upper-Secondary Level[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3): 429-446.
[14][15]Martin B C, Mcnally J J, Kay M J, et al.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 A Meta-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2): 211-224.
[16]Chen G C, Greene P G, 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 295-317.
[17][18]陆根书, 彭正霞, 康卉.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安市九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3(4): 104-113.
[19]De Noble, A., Jung, D., Ehrlich, 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C].In Reynolds, R.D., Bygrave, W.D., Manigart.S., et al.(Eds.).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M].Waltham, M A: P & R Publication Inc, 1999, 73-78.
[20]余安邦, 杨国枢.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 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87,(64): 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