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析几例常见错误,打开学生思维的“心结”
2019-04-08张勤勇
张勤勇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一定会发现,有些习题学生会出现惊人的雷同错误现象,年年这样。有的老师习以为常,采取被动的“错题改正”方式,便置之不理;有的老师少见多怪,采取主动的“熟能生巧”方式,便心安理得……最后学生错误屡见屡犯,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关键词】错误案例;思维心结;苏东坡效应;知识灵魂;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对比效应;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97-01
站在一线的讲台,针对一些学生常规性的问题或错误,我认为我们老师应抱着“美丽”的心情,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得失的载体。下面我结合几种心理效应,循着学生作业错误的迹象,厘析原因,力致予打开学生思维的心结,提升学生思维。
一、正视“苏东坡效应”,抓住知识灵魂,防患于未然
【错误案例】:
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尤其是画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典型错例有:
【思维心结】:
分析错例,究其原因,我想学生的思维心结有两处: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惯性着学生的思维,高是直的;二是新学知识的强化刺激着学生的思维,高是垂直于底的,我画的高要与底互相垂直。
【效应借鉴】:
古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心理学家将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当学生出现没有找着顶点就画高的现象(上图的错例)时,老师一个红红的叉叉并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他们或许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会错了呢?学生不知其然,这就是数学学习中的“苏东坡效应”。
【教学对策】:结束语
上述三个错例,您遇到过吗?如果有,您是不是对它既怕又恨呢?作为一个负责的一线老师,您是不是有过反复讲解,或隔三差五地来个“回炉练习”的经历呢?如果您和我有过一样的想法或做法,我希望自己写下的这点心得能给你一点点小小的帮助。希望我们老师能正视学生学习中这些 “美丽错误”,因为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是他们最真实的思维暴露。就错误产生过程而言,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基于某种片面认识所做出的认定,其中包含着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因此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启迪學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