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教学设计整体性,升华教材精准解读
2019-04-08蔡燕
蔡燕
【摘 要】在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上,教师要读懂教材内容,整体把握编者意图,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真正发挥教材的激趣、启思、导行价值。本文围绕七年级教材内容,就如何架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整体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自投入使用以来,其鲜明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多样的资源、丰富的文化味,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关注初中生思想与道德情操的培养,提高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如何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现就此进行阐述如下。
一、解读教材,要把握编者意图
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教学主题中,该节是整个课程教学的起点,包含成长阶段、生命的滋养、一生的课题等内容。在对该节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有教师倡导自主学习模式,提出“什么是梦想?梦想的重要性?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如何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什么是中国梦?内涵是什么?怎样理解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如何实现梦想?”等一系列问题,在整个教学设计上,该教师沿着问题导线,来引领学生阅读教材,但因缺失应有的师生交互与情感共鸣,导致课堂成效不高。从教材内容整合来看,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编者从“梦想”入手,阐述了成长的过程,强调了中学时代。在教学主题上,以“内容”和“素养”为双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意识、国家认同”等内容。所以说,该教师并未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而是以诵读方式来了解教材内容,使得课堂重点知识无法突显。为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全面了解教材,解读编者的意图,要明确教学定位,避免单纯的说教、空洞的表述,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实践中,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怎么做”。在本节教学设计上,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梦想的想法:有没有梦想、梦想是什么,是否改变过梦想,对待梦想的态度等。通过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再结合教材研读,梳理和把握编者意图,重新构建教学设计。我们以周恩来的人生经历为例,来导入课堂,让学生从中认识“织梦、追梦、圆梦”的人生意义,鼓励学生在中学时代,要积极地去编织自己的梦想,要通过努力奋斗来拉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即便是在学习中、成长中遇到困惑、矛盾,仍要坚持理想,积极面对。
二、通过教材栏目功能,突出教法的引领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设计上,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活动、正文、资源等载体,改变了过去单纯性的知识传递、识记模式,便于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更好的掌握。在结构上,以“道德知识”为重点,以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途径,将知识点的理解、论证贯穿于生成性活动中,便于学生从中反思、践行。如:“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旨在调动学生的认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分享;在“探究与分享”栏目,旨在提示矛盾困惑,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碰撞,促进深入思考,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在“相关链接与阅读感悟”栏目,以外嵌式资源为主,结合主题延伸相关知识点,既有理论性,又有故事性,来补充课堂学习,便于学生从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方法与技能”栏目,围绕道德实践提出明确的行为指导,告诉学生“如何做”,从而更好地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在“拓展空间”栏目,引入课内情境讨论方式,能够拓展学习空间,增进学生道德行为、法律素养的提升。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节教学设计中,我们从“运用你的经验”入手,让学生探讨“哪些特质能够赢得最高支持率?”很多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从交流碰撞中得出“友谊”的特质。这些来源于学生、真实可信的讨论,更能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激活学习积极性。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我们先从“交友中不愿付出”的案例入手,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给予?什么是接受?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分担?”然后结合学生的经历体验,说一说“心里的滋味”。在帮助朋友的时候,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结合具体的案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既有给予,又有接受,不管是分享还是分担,都是共同的”。“友谊”是本节的重点话题,以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对话来展开“友谊”交流,引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从学生的“友谊观”碰撞中,让学生认识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才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最后,结合保持友谊与坚持原则的冲突情境,我们设置课堂讨论,让学生以角色互换的方式,来体验信任与忠诚,让学生正确辨析和理解“友谊需要原则”。在教学的结尾环节,我们结合“拓展空间”活动,以学生的视角来反思自己对友谊的理解,思考“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引导学生检视自己的友谊观,深化其对友谊的认识,使学生明理于行,学以致用。
三、整合教材体例,升华学生学科素养
在新版《道德与法治》教学结构编排上,正文是核心内容,有单元导语、课前引言、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由于栏目多、功能各异,要想在有限课时内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整体设计教学思路,细化教学目标,做到精而明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七年级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教师可通过整体化设计手法,对该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生命”“生存”“生活”。对于“生命”主题,我们延伸出“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何可贵?如何对待生命?”对于“生存”主题,我们延伸“如何保护生命?如何保护身体?在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如何增强生命韧性?”在“生活”主题,我们延伸“如何让生命活的有意义?如何养护精神生命?”借助于这些细化的主题内容,来贯穿“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课内容。另外,针对“养护精神生命”的话题,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珍视生命意识,提高生命价值,充盈精神生活。当然,在整体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还要突出学科素养的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素养的发展,要融入到每一单元、每一课,要参照课标、学生学情,立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编排和统筹教学内容,凝炼单元学习主题,增进学生对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认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视野更宽阔。如:在“生命”主题课程设计时,七年级教材设置有专门的“生命思考”,通过学习该节内容,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命,增强生命教育。同时,结合“成长”“友谊”“师长”“生命”四个单元间的内在联系,来突出“生命的思考”教学地位,关注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升华。
总之,《道德与法治》作为显性德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全面解读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生活逻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创设丰富的教育学习情境,来引领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知和感悟,获得学习体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另外,教师要以新教材为契机,积极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感染力,为学生做好榜样,增进师生情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重視情感教学,寓教于乐,尊重学生,创新教法,抛弃满堂灌模式,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角色互换、学生体验、师生互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让教学达入臻美之境。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8
[2]梁芬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D].集美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