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辩证唯物思想建构“元素”概念的教学设计

2019-04-08徐英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元素

徐英姿

摘 要:本文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大视角出发,以探索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层层推进,直到云雾顿开自然呈现元素概念。随后,用元素概念理解物质及其变化,充分展示了自然科学理论中蕴藏着的哲学思想,对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深刻、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元素 概念建构 辩证唯物

元素概念的建构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对于为什么引入元素的概念,为什么要以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来总称元素,这两个本质的问题,教学中一直有所回避。本文尝试从辩证唯物的思想,从人类探索物质组成本源的大视野引领学生建构元素概念。

一、元素概念构建中的辨证唯物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代科学已经对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并能够真实地观测和跟踪这些微粒的运动变化。物质世界纷繁复杂,物质种类有数千万种,这些物质相互之间既变化无穷又循环往复。辩证法指导我们,复杂的表象内部一定有基本、稳定的因素存在,看似无穷的变化背后一定有不变的规律存在。[1]

元素一词中,“元”是开元、不变的意思,“素”是要素、基本成分的意思。用辩证唯物的思想认识元素概念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我们发现,元素概念的建构,是人们在探寻组成世间万物的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是为了发现变化无穷的化学反应中不变的要素。

二、建构“元素”概念的教学设计

1.从人们探索物质本源的历史足迹引入

人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形形色色的物质既变化无穷又循环往复,这促使人们意识到,纷繁复杂的物质很可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组成的,“元素”就是这个意思。[2]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和西方的四元素说中都有这种认识。比如水,普遍存在又不易变化,所以古人认为水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之一。请学生思考:根据你现在对水的认识,古人的这种观点正确吗?学生很容易回答,不正确,因为水是可以被分解的。

[关键问题一]我们从哪里探寻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用这一问,将学生引向现代化学理论对物质构成的认知,从科学事实出发探寻元素。

2.找到构成物质的微粒中,最基本的微粒是原子

学生熟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種,分子、原子、离子,进一步引导,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之后形成的。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中,最基本的微粒是原子。

既然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最基本的微粒,那只要将构成所有物质中的原子摘出来分析归类,将每一类原子概括总称为一种元素,就找到了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关键问题二]同一类原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以什么为依据,从哪个角度将原子归类?

用这一问,将学生引向对原子内部构成的深度思考。

3.找到同一类原子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质子数相同

各种原子的基本构成是一致的,差异在于其内部包含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不同。请学生思考:我们给原子归类时,是要求原子内部的这三种粒子数目都完全相同呢?还是只要最有意义的、最基本的一种粒子数相同就可以了?学生容易想到,要选择对研究化学反应有意义的、最基本的粒子。

[关键问题三]哪种粒子决定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学生很明确,是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而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关键问题四]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来讲,质子数和电子数都是有意义的,哪一种更为基本呢?

这需要我们再次思考微粒构成物质的三条途径:除了少数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外,大多数物质是要由原子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或者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再由离子构成物质。

而在原子构成分子或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始终不变,核外电子会得失转移。换句话讲,原子无论通过哪种途径构成物质,质子数都不会改变,但电子数会变。

我们将原子归类,是为了探寻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显然只有以核内质子数作为一类原子归类的依据,才能准确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至此,元素概念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4.构建元素概念,并用元素概念理解物质和变化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按照这一定义,氕和氘虽然中子数不同但质子数相同,都属于氢元素,碳12、碳13、碳14的质子数都是6,都属于碳元素。更重要的是,钠原子和钠离子虽然核外电子数不同,但质子数都是11,都属于钠元素。

请回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新物质就是氯化钠。反应物金属钠由钠原子构成,氯气由氯分子构成(每个氯分子由两个氯原子构成),反应后新生成的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发生转移,原子变成了离子,旧的物质消失生成新的物质,但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没有变!反应前的钠原子与反应后的钠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钠元素;反应前的氯原子与反应后的氯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氯元素。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物质有数千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我们以原子内部的质子数来归类原子定义元素,就把握住了化学变化中的不变因素,探寻到了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

三、教学设计反思

1.教学设计的特点

此教学设计,直面初中化学中学生很难理解的概念,不回避问题实质,科学地、层次清晰地引导学生成功建构元素概念。

四个关键问题层层递进,清晰通透,彻底让学生明白了,只有以核内质子数作为一类原子归类的依据,才能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让元素这一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稳固地建立。

2.教学实践效果

本课设计充分展示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紧密的联系,很好地启迪了学生的哲学思辨,对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深刻的、积极的作用。

这节课延伸出的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更是触到了初中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科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包括微粒观、元素观、变化观、守恒观等,学生领悟到了化学学科思想的精髓,真正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峰.“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复习课的整体构建研究[J].化学教育,2014,(7).

[2]雷升.“浅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7).

猜你喜欢

元素
平面设计中汉字元素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研究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传统图案与现代文化·生活·设计的关系
好莱坞励志片两种保守类型创作元素研究
浅析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诸元素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
开掘元素,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