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多元系统论的理论构建

2019-04-08张素文

文理导航 2019年7期
关键词:翻译构建

张素文

【摘 要】多元系统论是翻译文化学派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多元系统理论已经产生近半个世纪,在翻译史上起到了翻译静态性到动态性的链接作用,使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层面,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构建;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发展,主要应用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强调翻译文学是作为一个系统运行的,文学的翻译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各种系统中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系统整体上的动态演变过程。

一、多元系统理论的起源及传承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也可以说是苏联翻译研究中文艺学派的传承和反拨,凌驾于语言自身的研究,超脱于译者主体性之上的文化美学研究,并衡量考虑翻译系统中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旨在于提高文学的地位,提出了“陌生化”和“文学性”的概念,力求把文学从其他学科及非文化作品中分离并独立出来。“陌生化”指使之陌生、奇特、新奇,反应出了源语言文化和源语言文本的差异性和异域性问题,是一种艺术技巧、审美感受。陌生化指出了文学有一部分是不切合现实的内容。什克罗夫斯基认为,俄国式主义理论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的规律,文学并不是对外部生活的反应,有其独立性。由此可见,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把一个“体系”“视域”的内容与其他一切相关方面切割开来,脱离了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理论代表迪尼亚诺夫虽提出了“体系”的概念,但多元系统理论把“体系”概念升级为“系统”概念,打破了形式主义的桎梏,体现了普遍联系原理的内涵。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历程

1.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中指出了文学翻译中“地位”的问题,“地位”的高低决定用何种翻译策略。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要想处于中心位置,其作品自身需要采用“陌生化”的表现方式,作品才能更经典,才能占据重要位置。作品翻译为目标语时才能保留原有的风格特点,能够更好、更有利地把源作品国的文化传播更广,被更多的目标语国家的人民所接受熟识。文学翻译是一个独立运作的系统,和文学翻译有关的所有要素都是这个系统中的部分,且这些部分间的地位和位置是随着社会或其他系统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受系统中多元素的作用,如果翻译文学在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那么对于译者则更加倾向于原著的表现手法,社会文化以及与语言特点最终翻譯为具有“充分性”的译作。多元系统理论从多角度的视角出发,不再仅仅停在文学自身领域研究文学,而是把文学翻译研究的外延及影响因素通过多元系统的方式综合概括并理顺出来。多元系统理论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和如何规范“中心”和“边缘”的界限问题。

2.图里的描述性翻译学(DTS)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佐哈尔的同事,基于多元系统理论以霍尔姆斯所勾勒的有关描写翻译整体框架相关内容为起点进行描述性翻译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描写翻译学的方法论及实践经验,他的理论让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接受程度问题。描述性翻译学最初是以“翻译充分性”最为参照研究翻译的方法,之后又提出了“中间对照物”的概念,ST到TT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参照物作为标准研究翻译。描述性翻译的最大核心特点是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使多元系统理论模糊的界限问题有了一个理论上的支撑,并进一步充实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内容,打破了其一定的局限性,使研究翻译过程更有规则可言。图里认为,“规范”是将某一社区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如对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看法,转换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是社会文化对翻译的约束力,处于整体性的规则和个人风格两极之间,并将翻译规范分为初始规范、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其中,初始规范主要涉及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间在翻译时的倾向不同,其最终形成的是“充分翻译”还是“可接受翻译”的问题。预备规范中主要探讨的是原语是否是真正的“源”,即翻译的直接性相关内容,是基于原语翻译的传播的广度提出的,虽然是较低层次上的规范,但的确是翻译时存在的领域范畴。操作规范下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其中,母体规范是在翻译时所侧重的翻译方法,篇章语言规范是文体特征的反映。图里描写的翻译学中这些规范的内涵,体现出了译者在翻译中所进行的选择对ST到TT的不同规范内容,可以说是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完善及发展。多元系统理论是动态的系统,需要从不同的规范角度研究动态的倾向及运作过程。图里的翻译理论方法论中提出了译文和语篇素与原文进行“匹配对”,不再停留在语言学层面研究词与词对应,打破了以往语言学一对一翻译的研究体系,可以说是现代语料库研究录入方式的原始雏形。

3.切斯特曼的规范观点

安德鲁·切斯特曼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教授,他认为所有的规范都会产生“规约性压力”。切斯特曼在图里规范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规范内容,即译品或期待规范和过程或专业规范,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期待规范的内容。在期待规范中,切斯特曼强调译语读者对作品的期待问题,更注重翻译的结果,是否符合译语国家文化及接受性方面。“期待”作为翻译作品的规范,本质上更重视作品翻译后的影响力及传播力,以及作品翻译后是否能在译语国家成为一种“经典”。切斯特曼认为,所有规范的核心是期待规范,其他的规范都是受期待规范规约的。

其后,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召开了与多元系统理论相关研究领域研讨会,涌现出了赫尔曼斯、何塞兰伯特、亨德里克范戈普等翻译研究领域人士,他们继续研究多元系统理论及描述性翻译问题。这一研究比较文学的学派被称为“操纵学派”,旨在与语言学派相区分。

三、多元系统理论的国内现阶段研究现状

国内近两年有关多元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有杜磊、肖维青的“翻译分子化运动与多元系统临界态”内容,针对中国本土国情角度出发来看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文中提出了“分子化运动”的新概念,分析了多元系统理论中的动态性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微观性等问题,认为“运动”即有推动的动力,译者“分子”的运动推动了系统的“位移”,当多元系统内部出现地位矛盾变化时,这种“临界态”必将进行“位移”,这些理论观点丰富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内容。另外,还有顿官刚对“图里的翻译描写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评述,包括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成就等方面。这都为多元系统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使多元系统理论能够接地气,从而能够继续进行研究和发展。

多元系统理论体现的宗旨是翻译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语言学层面主要研究的翻译等值内容。多元系统理论虽起源于对文学的翻译需要,但之后理论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翻译层次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把理论内容拓展到商务翻译领域尝试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伟平.图解翻译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82-84)

[2]张南峰.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J].外国语,2008(5)

[3]杜磊肖维青.多元系统中翻译“分子化运动”与多元系统“临界态”研究初探[J].中国翻译,2017(1)

[4]顿官刚.图里的翻译描写模式述评[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1)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扶持课题: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商务翻译日译研究;课题编号:WY2018098-C;2.黑龙江省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青年培育项目:语境论视域下中日政治话语互译研究,项目编号:1353MSYQN020;3.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扶持课题:日语视点理论与授受句、被动句、移动句式研究,课题编号:WY2018076-C)

猜你喜欢

翻译构建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