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设计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初探
2019-04-08胡莉敏
胡莉敏
【摘 要】笔者在2017年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学设计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本文主要从教学立意设计、教学细节设计和教学板块设计三个方面,分享一些笔者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实例。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立意设计;教学细节设计;教学板块设计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是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基于此,笔者认为,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除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传统环节以外,还应包括教学立意、教学细节、教学板块等环节。
在本文中,笔者将以2017年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实例为例,分享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教学立意、教学细节、教学板块方面的教学设计的一些做法,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教学立意的设计
在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界,教学立意被视为是一节好课的第一标志。教学立意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逻辑性、结构性、探究性,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讲,教学立意的确定可从课标要求、教材研究和教师等多方面入手。
笔者在设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的教学立意时,先研读了课标。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及其作用;知道同盟会的纲领及性质,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笔者隨后又研究了本课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孙中山先生的童年、少年到青年时代的经历,全方位地展现了他早年的思想转变及革命历程,而这些变化与历程是与当时时代大背景的变迁分不开的。因此,笔者最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为:学习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教学立意也是与当前所倡导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相契合的。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能,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探索如何设计好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从而设计出一堂又一堂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
二、教学细节的设计
美国历史学家扎克斯曾经说过:“历史的生动之处往往在于它的细节。”教学细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很小的片段。
笔者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的教学中,讲述到孙中山先生青年时代自26岁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时,为学生补充了这样一些细节:在澳门时,孙中山行医救人,赠医施药,医术精湛,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曾有一次,孙中山在镜湖医院帮病人剖出一个结石,足足有鸡蛋那么大,重量有一两七钱不止,当时的人们都十分惊讶,甚至还有人登报夸奖他的医术“神乎其技”。再如笔者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山东农民唐和恩在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行程4000多公里,他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后来经过的地方多了,他为了纪念自己的支前行动,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通过这个历史故事,印证了陈毅元帅所说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可以说,一堂课精彩的细节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更多地挖掘历史细节,以使自己的课堂被更多的学生喜欢并记住。
三、教学板块的设计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也叫“板块”,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板块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笔者在设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了“彷徨”前行、寻“药”医国和铁屋“呐喊”三大板块,以与孙中山先生生活时代、人生经历相似的鲁迅先生的三部作品的名称,将三大板块串联了起来。在“‘彷徨前行”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以鲁迅小说集《彷徨》前言中的“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这段话来引出本板块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讲述孙中山儿时求学的故事、阅读史料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儿时和青少年时代曾经经历过一段“彷徨”前行的时期,正因为这段经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才发生了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在第二大板块“寻‘药医国”的教学中,笔者介绍了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药》的主要内容及思想价值,从而抛出问题: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一段“彷徨”时期后,找到了何种医国良药并为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实践?接着通过地图探寻孙中山的足迹及分析相关史料,使学生理解孙中山先后提出的救国主张及变化的原因,了解孙中山先生由主张改革救国到革命救国的转变,以及创立兴中会、组织广州起义等早期的革命活动。在第三大板块“铁屋‘呐喊”的教学中,笔者先引用了鲁迅先生在作品集《呐喊》的自序中的一段话:“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从而来体现孙中山先生在早期革命活动受挫后依旧在海外坚持革命斗争,并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等革命历程,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史料的研读分析、观看视频资料、上讲台在白板上板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同盟会成立的背景、经过、影响,理解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认识到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通过这样的板块设计,既有效整合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他教学内容也多次尝试进行板块设计,如:在进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教学时,将第15课《北伐战争》整合成了“革命困境,寻求合作”“同仇敌忾,合作北伐”“叛变革命,合作失败”三大板块,将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分成了“革命失败,吸取教训”“学习苏俄,城市暴动”“转向农村,武装割据”三大板块,将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样也设计成了“战略转移,长征开始”“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突破重围,三军会师”三大板块。笔者认为,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重新进行板块设计,并以比较统一的标题将板块命名,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所学知识,又能使教学内容显得前后连贯。
好的教学板块设计,有利于彰显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思索如何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便于设计出更合理的教学板块。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关于教学设计某些方面的一些粗浅想法,既不完整也不成熟,仅供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赖格卢特.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
[2]侯桂红.试论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确定方法和评价标准[J].历史教学,2015(3)
[3]段晓军.注重教学细节构建有效课堂[J].学周刊,2012(5)
[4]余映潮.“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例谈,中学语文[J].2011(2)
[5]任志刚.简约高效,打造板块教学“新高地”[J].文理导航,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