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奥赛加分后的“教育新格局”
2019-04-08史宇
史宇
近年来,教育部表态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其中,取消奥赛高考加分被认为是国家配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绝杀大招”。但事实上,奥赛的含金量并没有因此减小。通过自主招生另辟蹊径的高考生在逐渐增多,奥赛正从“全民共享”走向“私人定制”。
“能解开高难度的方程式”“能背诵‘四书、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要测试飞行操作”……这些本领都是以奥赛的方式通往高校自主招生的种种渠道。在“教育新格局”下,奥赛依旧是家长和学生们手中的“硬通货”,它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能力、开拓了其思维方式,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是,当奥赛可以为孩子们的升学保驾护航时,它就成为了众多家长手中的一块敲门砖。
取消奥赛加分,奥赛含金量反而升高?
多年前,有大批的中国学子通过“奥赛加分”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但是,现在不同了。
去年年初,教育部下发通知,“全面取消中学奥赛等5项加分项目”。与此同时,北大清华几乎同时发出了奥赛生“召集令”:北大分别在2018年自主招生和“数学英才班”招生简章中明确将学科奥赛优秀学生作为录取对象;清华大学也在“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简章中明确将学科奥赛优秀学生作为录取对象。
其实,回溯往年历史,教育部对取消奥赛加分的通知下过不止一次。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奠定了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14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出台,该政策作为国务院《意见》的补充文件,明确规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仅保留英烈子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等几项加分项。
此后每年的三四月份,教育部都会下发一份《关于做好××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之类的文件,同样会在文件里有关于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加分的表述。
在2014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之前,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途径多达十余种,奥赛获奖便是其中一种。奥赛生加分(保送)政策取消后,对于地方中学而言,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中学觉得搞竞赛不能直接助推升学,便放弃了;有的中学继续坚持,甚至加大了奥赛培养力度。两三年之后,分水岭出现了:坚持奥赛的中学,考取清华北大的名额越来越多,放弃奥赛的中学,考取清北的名额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原本很牛的中学,日渐走向没落。
奥赛加分虽然取消了,高校自主招生却崛起了。取消普适性加分,让渡到个体高校降分,这相当于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的下放,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仅从升学这一“功利性”角度而言,奥赛的含金量是增加的。以清华北大为例,仅凭裸分录取的,仅有20%;而在它们目前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里,竞赛获奖——几乎成了唯一,不可替代的指标。
奥赛背后的“成功路径”
言言今年上大三,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的一名特招生。当年她顺利考入大学,靠的就是信息学奥赛的成绩。
小学起,言言就开始接触信息学,到了高中,开始系统地学习编程,并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最终,言言在高考的时候以信息学奥赛的奖项获得了大学的特招名额。在大学中,她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一些编程大赛。对言言来说,早已被编程锻炼的异常活跃的思维方式给她带来很多额外的关注。
像言言这样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去年,中国科协公示了2017年数学、物理、信息学、化学、生物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获奖名单。据统计,五大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总人数从2016年的7595人递增到了2017年的8727人,增长率达14.9%。
取消奥赛加分,仍存在着以奥赛的方式通往高校自主招生的种种渠道,这俨然已经成为普通学子们通往心仪高校的“成功路径”。以信息学奥赛为例,其基本路径是:学生经过系统的信息学奥赛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训练,在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可以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普及组比赛,之后再参加NOIP提高组比赛,表现优异者可以进入省队、国家集训队、国家队参加更高级别的信息学奥赛。在高考环节根据獲奖等级可以走自主招生渠道。
但更重要的是,“信息学奥赛培养的素养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奥维教育的负责人相莉认为:对孩子们来说,信息学奥赛不仅仅只是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编程,更是培养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理清思维过程,抽象定义问题,通过收集数据,高效解决问题,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数学、创新等多种能力。
更多的家长对奥赛的看法是有些“功利”的,他们为孩子选择奥赛培训班的目的很明确:“竞赛对将来大学自主招生非常重要”。去年,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所高校名单,各类大学的申请门槛成了关注焦点。通过梳理发现,五大学科奥赛奖项和科技创新竞赛奖项依旧是最具“杀伤力”的指标。
九成以上拥有自主招生权限的高校认可考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的成绩,理科类竞赛奖项依然是自主招生报考的主要条件。在中国,很多父母已经把奥赛计入了孩子规划未来的清单。被取消的奥赛加分与依旧有效的“奥赛通行证”,构成了新的教育格局。
奥数失金,“禁奥令”背的锅?
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第15名,总成绩下滑到第6。事实上,自2015年之后中国队已经连续五次与奥数冠军失之交臂了,排名也不断显著下滑。
近几年,奥赛在中国一片喊打声中,从政策层面全面退出各级保送生与加分的指标体系。在“禁奥令”的背景下,舆论开始将奥数失金的矛头指向“禁奥令”。
奥赛在中国经历了一场罕见的、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近些年备受抨击,乃至被妖魔化。其中以奥数尤甚,在小升初取消考试后,奥数竞赛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把标尺。在奥数热之后,批判奥数的热潮袭来。标志事件是2009年杨东平教授高声喊出“打倒万恶的奥数!”彼时,仿佛教育的种种罪责,奥数第一。
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教育部门殚精竭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就是考试上降难度。中高考试题因此越来越趋于模式化,甚至固化,“万年不变”的送分题越来越多。前些年,北京的中高考开启了大幅度调减难度的做法,对比往年,高考平均分文科上涨100分左右,理科也上涨80分左右。同样,2017年北京中考,人大附中录取分数563分,满分则是580分(含40分体育分),如果想上人大附中,每门功课倒扣不能超过3分,分数的筛选价值越来越微弱。
伴随着考试模式化、固化现象,出现了学生学业水平下降的新问题。北京某著名大学招办主任透露,东部J省曾在2008年推出新的高考改革,减负,降难度,水平化评价是其中的特征之一,但结果让人惊心。北京某著名大学对该省生源的长期监测表明,原来数学物理成绩遥遥领先于全国,高居第一名的J省生源,数学物理成绩下降显著,最差一年降至倒数位置,以至于不得不控制对该省的招生计划。
不仅仅是学生的水平在下降,中国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直未能实行。对于大多数人只能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录取依据的背景下,这种选拔性考试水平化、固化,恰恰强化了应试教育,而不是缓解了应试教育。
这似乎能解释曾经一度辉煌的奥数如今“败落”的成因。
奥赛的批判与治理,只是代表了中国在教育改革与治理上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教育治理的局限与窘况。教育问题的背后是社会问题,是整个社会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源动力则来自社会评价与巨大的社会阶层差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禁奥令”的影响力并没有人们想象的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