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创作文艺精品
2019-04-08朱淑雅
朱淑雅
(合肥市文化馆,安徽 合肥 230001)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引起文化界强烈反响。“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艺创作提出更细致要求,这无疑给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提高文化供给能力,提升文化发展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创造出更多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群众文化,早已经转变了传统意义的文化活动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一种精神动力,文艺精品就是这种精神动力的代表。
如何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理念、更科学的措施,在传统中汲取、在时代中传承,进一步推进群众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呢?
一要遵循文艺的创作规律,建立切实有效的精品创作生产规律。文艺创作生产有遵循艺术规律,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文化工作者需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繁荣创作市场与市场开拓的关系;发挥自身创作队伍主体作用与引进社会精英力量的关系;发挥传统优势与拓展创作领域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的关系等等。在创作上要不断开拓题材视野、丰富创作手段,在“融入”和“渗透”上下功夫,在具体创作中注重用形象说话,把作品的意图和主题通过情节、形象、肢体、画面自然流露出来,努力寻找艺术表现和思想表达的契合点,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说老百姓的事,叙老百姓的情,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用高质量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作用。
二要完善文艺作品的激励机制,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创造力。坚持把促进精品生产、推出优秀作品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逐步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奖励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资金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经营、企业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奖励扶持资金筹措机制。鼓励设立“文艺发展”扶持、奖励基金,按照“创作前引导、创作中扶持、创作后奖励”的方式给予补贴,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三要创新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文艺精品的传播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重视技术、用好技术,运用网络传播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到优势,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让艺术插上技术的翅膀,提升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
四要加大文艺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支撑力。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重点作者、重点作品跟踪服务,重点扶植等制度,通过培训进修、专题研讨、组织采风、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艺人才思想和艺术素养,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文艺工作者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积极引导扶持网络作家、业余诗人、民间歌手,以识才的慧眼、扶才的雅量,发展壮大民间文艺人才队伍;建立青年人才后备库,发挥老作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接班人,推动青年文艺人才快速成长。
五要建立文艺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保障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尊重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增强改革政策的科学性、协调性,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人事、社会保障、资产管理等配套措施,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引入社会资金参与重点文艺项目和作品的创作生产,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各类文化企业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树立市场营销意识,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和市场规则,推动文艺精品进入占领市场,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
实现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待,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文艺工作者将新起点上再次出发,坚定文化自信,创作时代经典,振奋民族精神,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