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中不可忽略的现代媒介教育
2019-04-08王广福
王广福
(中央美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10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及设计教育40年,设计教育正在以全局意识,走向更加综合且交叉的学科发展之路。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变化,除课堂授课、课外实践两种主要教学方法以外,借助现代媒介迅速消费专业知识的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事实。这些信息可能并不是以“教育”的目的而存在,但不能否认这些现象已经多多少少对设计教育产生了影响。
二、视觉传达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专业的设计教育,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图案科”到后来的“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直至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艺术设计”,再到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出“设计学”。专业目录的划分也随之进行了变化,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无论是1998年以前的“装潢艺术设计”,还是1998年至2012年的“艺术设计”(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设计方向,比如“平面设计”),直到2012年的视觉传达设计,始终在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化。本文统一以视觉传达设计统称,不再区分装潢艺术设计和平面设计。
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本身的“规范动作”,所以,上世纪末各地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几乎相同,比如“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等。一些高校又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了具有特色的设计专业课程发展规划。但从整体的设计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一是急于成立新的专业,教学目标尚未确定清楚;二是教育资源匮乏,教师自身的知识有局限性;三是知识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四是缺少实践。
设计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单纯的强调理论、概念而不付诸实践,或者只看实践成果,都是对设计教学的不负责任。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更是如此,所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设计类考试的改革,改革目的也为设计教育指明了方向:更加的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个体思维与周遭对话,打破固化的思维方式,加强但不刻意强调专业技能,学会自我表达,学会思考社会问题、生命问题、创造性的问题……在那个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刻,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现在的江南大学)也在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勇于开拓设计教育的新路。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使设计教育的国际视野不断得到增强,04年AGI大会在北京举行。随后经过几年的发展,适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这又是一次契机,我们为世界提供了一次中国的设计解决方案,同时也为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随着中国设计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设计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这些活动、事件的不断增多,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强,自我意识的不断审视,中华文化的逐步探索与挖掘,中国设计教育(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也逐步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2009年之后的几年,传播媒介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为知识、信息的传播打开新的端口,现代媒体与移动网络产生融合发展,一些受教育者受此影响不只是再通过传统的纸媒、社会调查、沟通、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的使用,使“知识”获取的方式以极短的语言逻辑呈现。此现象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促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再次进行自我思考。
三、不可忽略的“媒介教育影响”
这里指的媒介教育,是指媒介作为一种传播途径,直接的或间接的给受教育者造成的影响。因特网的出现缩小了世界间的距离,智能手机作为现代传播的主要媒介,让世界变得更加没有边界。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得到扩展,设计教育者及受教育者获取资料的途径也渐显丰富,信息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以笔者亲历过的字体设计课程而看。2007年,由加利·哈斯特维特(Gary Hustwit)导演的《Helvetica》以纪录片的形式详细的叙述了这款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瑞士,具有典型国际主义风格的字体。因为这款无衬线字体简洁、中性、优雅、清晰易读的特点,Lufthansa汉莎航空、BMW宝马、Epson爱普生、Intel英特尔、Nestlé 雀巢、Panasonic松下、Microsoft微软、TARGET塔吉特、Motorola摩托罗拉、TOYOTA丰田等等世界著名企业纷纷使用这款字体作为企业的Logo字形。
国内,方正字库自2001年开始首届“北大方正奖”印刷字体设计大赛,至2009年,以“中国楷”为主题的第五届大赛是由鼓励创意到引导实用的一次标志性转折,强调了字体设计在各种媒介上的适读性和规范性,并从此引起重视。
随后的几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屏幕显示技术的进步,国内有关中文字体的研究和发展也在逐步的推进之中,特别是当时因为微软操作系统内嵌字体而盛极一时的微软雅黑字体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有关字体方面的书籍、课程、专业讲座、交流、实践犹如雨后春笋,愈发多了起来。字体,不再是一个关起门来去研究艺术感和造型的问题,字体、字形、字库、字体排印等等,它的可扩展性为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近几年,字体相关的案例也逐渐通过现代媒介向大众推广,无论是一些世界著名的品牌更换无衬线的品牌字体,还是企业重塑品牌形象而定制的全套字体,例如:Burberry、Google、GAP、yahoo、android都以更加专业化姿态影响着大众。
由此可见,现代媒介使视觉传达的专业知识以交叉的方式进行传播。一方面现代媒介本身就具有介质属性,发生在其上的设计专业实践和理论亟待完善;另一方面,现代媒介使知识、信息的传播时间缩短,影响扩大,覆盖人群增多,关联增强,并为设计教育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现代媒介发展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导致读书时代转向读图时代,继而转向阅图时代。“秒”成为关键词。一种“风格”的诞生,几乎瞬间便可传遍全球主要的视觉领域。大家获取“图像”与“经验”的渠道在不断的得到扩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视觉同质化严重,所谓的国际化、高大上等一些浅表的描述语言泛滥,ins风(ins,指的是Instagram,一款运行在移动端上的社交应用,以一种快速、美妙和有趣的方式将你随时抓拍下的图片彼此分享。图片风格,色调饱和度低,整体风格多偏向复古冷调或者清新干净。)用来表现高级、时尚,一些设计分享网站成为临摹与抄袭的严重之地。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等APP内容给即有的设计业、媒体业、广告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设计教育领域原来的理念仿佛也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现代媒介与设计和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无形中以“媒介教育”的方式存在。
四、在媒介影响下不断被拓展的视觉传达设计边界
视觉传达设计如果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便不再具备现实意义,无论是存在以纸为媒的书本上,还是存在于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现代媒介中。视觉传达设计和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介作为社会发展成果的要素,它们带给设计教育的积极意义绝对大于消极意义。从以下三点,积极利用好“媒介教育”是关键问题。
(一)不断梳理教育目的,积极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思辨能力、整合能力
中国学习设计的学生群体非常庞大,这也为世界提供了足够大的设计教育市场。他们通过在线课堂、访谈直播等传递设计教育的理念。国际竞赛、著名设计师面对这种特别“景观”,意识到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与中国交流,也使我们借此得以把原有的设计知识结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但现实情况反映,一些信息过于重复泛滥,特别是专业信息,存在很大雷同性或散点式特征,并不具备系统性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对于设计教育者而言,指导受教育者系统化学习,培养整合能力、思辨能力是进行这些信息阅读的关键。设计过程是整合的过程。利用好这种资源,多多参与交流与沟通,通过多听、多看、多参与,抽丝剥茧,去除无效信息,推荐有效资讯,增加受教育者的“专业归属感”,把学习和时间利用最大化。
(二)拓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边界,以更加严谨的目光进行审视
现代媒介的发展带来无数的信息,随着传播媒介的外延性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边界也逐渐被突破。通过与行业和产业进行课题合作、实践,使视觉传达设计以前所未有的多维姿态介入更多领域。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教学基础上,结合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力求为行业和产业甚至社会发展提供特有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当下和未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的重心。所以,我们强调视觉传达设计还可以作为思考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不忘初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设计师一直在试图打破一些视觉传达设计固有的“美学”传统。戴维·卡森(David Carson)即为其中一个代表,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争议的设计师,但也是最具创新精神、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敢于打破传统,重塑版式设计美学,在自由版式设计方面的革新在设计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不同于戴维·卡森的是,当今的设计师,借助于现代媒介的传播,使其更加迅速的为大众所熟知。高田唯,日本东京造型大学的副教授,在2011年获得了JAGDA(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新人奖。在中国被大家贴上了“新丑风”的标签。他强调日本的平面设计太过于规整,在这样高度成熟发达的设计规范体系之中,设计变得无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更喜欢“在地性”和“烟火气”,这些都给他了设计灵感,用来打破那些固有的视觉范式。
以上两位设计师都是拓展视觉传达设计边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个体思维与周遭对话,思考社会问题,敢于去打破即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现代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不断的被更新,不忘初心,设计终究要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并非只是指设计一枚标志、一本书、一套视觉形象,而是以全局的眼光去关注社会,关注这个社会中的问题,介入社会生活,推动设计创新、社会创新。
五、结语
设计向来是敞开的,不是高高在金字塔顶端的科学,它是更接近于大众的一种审美意识。设计教育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走向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带来更多的是积极效应,设计教育者应该善于利用这种积极效应,开展更多的设计教育思考,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具备更多的学科知识,具有前瞻性的认识,需要注重逻辑思维、设计思维、产业思维,加强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