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到艺术创作方法论
2019-04-08刘娇
刘 娇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影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无数影迷心目中的勇敢追求爱情和生活自由的佳作,此片根据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同名小说改编。
一、影片赏析
影片一开始采用了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著名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直言:“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英俊少年”,已为本片埋下了基调,高雅、浪漫、纯真、炽烈。“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入您不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那河水里。”坦诚的歌词道出了男女主角之间愿冲破一切藩篱的真挚爱恋。如若不能厮守相恋,宁可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般殉情。
故事开篇背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随着来自英国的大家闺秀露西推开酒店窗户,进入正片,暗中点明电影主题《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但这窗户望出去的风景似乎有些差强人意,引起了露西和同行的表姐夏洛特的一通抱怨。在酒店餐厅用餐时,遇到了英国青年乔治和他父亲爱默生先生。当露西和夏洛特对房间状况稍显沮丧时,热情又乐于助人的爱默生先生主动提出愿意和露西、夏洛特交换房间。
以此为契机,及至后来在广场邂逅,乔治于混乱中英雄救美,到后面同游意大利田园风光,乔治对露西的感情也在逐步升温。在怡人的自然景色中,乔治的身心得到舒展与解放,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强吻了露西。正是这个“吻”,为二人之后的情感发展埋下了伏笔。
意大利旅行结束之后,露西接受了绅士塞西尔的求婚,并举办了订婚酒宴。日子似乎就要如此幸福平寂的继续下去。也许是注定的因缘际遇,爱默生先生父子成为了露西一家的新邻居。几经辗转,在夏洛特、弟弟弗雷迪、比伯先生、爱默生先生的鼓励与帮助下,露西终于敞开心扉,肯定了自己是爱乔治的,并与乔治私奔到最初相识之地意大利佛罗伦萨。他们相拥而吻的地方,正是那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二、对于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启示
此片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艺术创作方法论有诸多启示。
(一)何为优秀作品的基石
优秀的演员秉持优秀的演技是一部好片的基本。在此片中,每位演员对于角色的表演都很精湛,尤其是夏洛特的扮演者玛吉·史密斯(Maggie Smith),将一个传统守旧、略显古板、又有些吝啬的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女性形象,演绎的直叫人拍手称绝。她更为大家熟悉的荧幕角色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麦格教授,以及《唐顿庄园》中的奶奶。
同理,对于一幅绘画而言,造型能力就如同演员的演技一样,是整幅绘画的基石。纵观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经典作品,在造型方面可谓后来者的学习楷模、临摹范本。造型,承载着形似、神似的基础,这是一个艺术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彻底摈弃“传统”,抑或根植于“传统”
这部影片表面上看是一部浪漫爱情文艺片,实则有暗讽传统守旧,与保守势力相对立的含义,鼓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通过描绘众人极力反对意大利马车夫与“妹妹”亲热,以及夏洛特这一典型形象的入木三分的表演,展现了保守派的一贯作风。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的“新兴势力”比伯先生、爱默生先生、乔治、露西以及弗雷迪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冲破阻挠要自由。这两股势力互相对立,又互相反衬。
要“反传统”,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传统”。有传统、传承才会有突破创新,并非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独创。有些作品的“反传统”很决绝,似乎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比方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极力鼓吹“人人皆是艺术家”。表面上看极具创新力,但其思想内核和逻辑却经不起推敲。在“人人皆是艺术家”这个命题下,艺术家就不再是特指的、唯一的,即成为“人人皆不是艺术家”。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在《现代艺术150年》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疑惑,“类似的作品确实改变了博物馆的性质,不过,是使其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还是得打个问号……艺术家通过创作出具有刺激性和震撼力的作品,来质疑过往关于品味和体面的既定界限。”无独有偶,当问及在欧美后现代主义势力冲击下,中国绘画又该何去何从时,一位剑桥教授的回答是“回归传统”。
影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诸如“细节决定成败”、借鉴古典油画色彩与构图方面,此片也同样给出了教科书一般的诠释,对于艺术创作方法论,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像打造电影大片一样打磨艺术创作、绘画作品,方能创作出人物形象饱满且思想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