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演奏的发声模式讨论Taubman钢琴演奏法的局限性
2019-04-08孙嘉治
孙嘉治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键盘乐器在不同时代的发声模式均有差异:约在三世纪始,管风琴被发明出来,其以气鸣发声。逐步发展到约15世纪末的意大利,羽管键琴被发明出来,并在后期传播到欧洲各国。从发声模式上看,羽管键琴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羽管键琴的发声方式依靠拨弦控制,演奏模式类似吉他,依靠击弦机触发拨弦动作触发固定在琴键末端木制支柱上的羽毛管或硬皮拨子来拨奏发声。而现代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差异性则体现在其发声模式以键盘触动击弦机联动琴锤敲打琴弦发声。他们共同点都是依靠控制琴弦的振动发声,且发声(拨弦或者用锤子击打弦)都由预备-触发-释放四部分构成,声波经打击点触发后立刻开始衰减,且泛音规律性重复与听觉愉悦程度呈正相关。
对比拉弦乐器,吹奏乐器的奏和声乐的演唱,键盘类乐器控制发声的模式具有其显著的特性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钢琴演奏的发声模式为打击发声,对比其他乐器,控制和保证连续打击相似音质和连奏效果较难。
2.对比非键盘类乐器,由于每个手指的即时发声特性,演奏效率也被大幅提升,随着浪漫派作曲家加速对于钢琴表现力的挖掘,对演奏技术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钢琴家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3.在键盘形态和手指形状高低分布不均的前提下,在演奏中控制快速跑动和大跨度多层次等高频度动作时,也易导致身体的僵硬进而影响演奏时动作的可持续性,对比在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几乎无法控制拨弦的力度和速率和最终声音形态,现代钢琴已经能做到利用击发击弦机杠杆的不同阻力去控制打击点触发时的速度,并最终传达到被排列好的琴弦上去塑造音质。但是由于击弦机杠杆的控制距离落实到键盘深度上仅在几厘米以内,触发速度快,且触发后无法再控制和改变音质,伴随着钢琴乐器制造工艺的进步和击弦机重力也在不断加大,由于杠杆重量可控幅度的日易缜密化,钢琴家们如果只懂得使用手指或手掌的力量,那么在面对文献涉及到高频控制动作时的时候必然会导致身体的僵硬和酸痛。
上文所提及的三点控制难度,也是而Taubman演奏法能够被普遍应用的主要缘由。为了解决演奏家们在演奏中普遍存在的紧张和受伤问题,Taubman女士在分析了演奏家们的演奏逻辑后发现:在演奏时利用整个身体的自然重量,通过手指和键盘距离的最大化的贴合和衔接,在身体和手臂放松前提下平稳连续的进行身体重量移动并依靠指关节和手腕肘关节的支撑持续抵抗击弦机杠杆的阻力,能保证身体最大化的放松,去解决第三点所提的矛盾。进而由于控制重量来源的稳定性,和被极度简化的手指动作,同时也解决了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控制难点。
被规范的演奏逻辑也同样限制着塑造演奏声音的变化因素。由于Taubman演奏法强调手指最大化的贴键奏法和移动手臂时最小化的动作,以及在钢琴家在常年累月的学习练习和实践演奏中,会逐步习惯经常性的利用最小和最经济的手指及身体运动模式去实际控制演奏,然而成为习惯后,演奏家们甚至会不适应去开发或加大身体各部分的控制动作去挖掘已经被Taubman演奏法逻辑规范下的动作。
在钢琴演奏中,唯有提前设计并规划好段落中各乐句已设计好的声音震动形态,并根据提前的设计去预备控制且监视住演奏过程中连接的每个音,并找到每个打击点连接最近的路线才能做到在最终演奏中控制住每一个声音细节并实在在最终演奏中实现预期设计好的演奏质量。
而调整不同下键高度、角度、速度、牢度和手肘手腕的运动幅度与身体重量的下落比率都是调整声音震动形态的有力手段。但如果在演奏控制时的动作总是在被限定的范围内,最小和连续动作的要求必然会限制演奏家们对于探索音色和乐句内音量及音质变化幅度最终导致对于控制音质变化更保守和相似。再者,由于对音色的控制只能发生在预备以及打击、触发到释放的时区上,被限制的动作也会限制演奏家们在练习和设计时对于开发新音色和乐句内音量及音质变化幅度的探索和想象力。
而规律的,主动意识下夸张的手臂手肘和指尖和及手掌形态都是改变和塑造声音的有利工具,脱离键盘的动作必然会造成连续重力的停止,但是如果在身体感知酸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设计科学频次的间歇性动作,可以把更多身体能够参与演奏控制,改变声音形态的控制路径加入到以Taubman控制逻辑下总体演奏的方法中,可能会帮助演奏家们挖掘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形态进而进一步开发演奏的表现力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