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材料研读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为例

2019-04-08庞戈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唐太宗史料证据

◎庞戈芳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最具有历史学科的特色,同时它也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方法,是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品质。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众所周知,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史料实证既是研究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在历史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使用史料的能力,从而教会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二、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016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课程标准》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被确定为历史学科素养的五大构成要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心,而“史料实证”就是其中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初中阶段是历史学科学习的起始,历史的真实性在这个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初中历史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变得尤其重要。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任教的初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初一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证据意识很薄弱。因此,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亟待提高。

三、借助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实践研究

1 借助材料研读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解读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一把标尺,也是落实“史料实证”能力的前提之一。在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材料研读栏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初一年级学生初读这段话时是比较吃力的。这段史料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大道之行”、“天下”、“大同”、”天下为家”这四个词就需要历史老师专业指点。“大道之行”是指太平盛世的时代,“天下”是古代君王的最大统辖范围,也就是全国的意思;“天下为公”是指在黄帝和尧舜禹时代。剩下“天下为家”教师就可以大胆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回答。通过完成这课的材料研读,学生非常清晰地掌握了黄帝、尧舜禹时代的特点——“天下为公”和夏启开辟了我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内容。

2 借助材料研读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材料研读栏目中的历史史料,内容很丰富,且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是培养初中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素材。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学生学习历史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该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特点还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史料,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实现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互补,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技巧。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有四处的材料研读都出自《史记》,而《史记》同时也是这册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史记》原著带到历史课堂,并让学生在原著中找到材料研读选取的史料。小小的一个课堂教学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同时还保证了学生完成材料研读问题的质量。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完成材料研读时要进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促进知识的迁移,努力促使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如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的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呢?在讲授这部分内容之前,教师做了铺垫:“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应了解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在学生完成材料研读之后,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启发:“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认为水能把船掀翻,可见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这样的亲身经历究竟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3 借助材料研读提高学生证据意识

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告诉人们面对众多的的史料观点,并不要一味地深信不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实证意识来对史料的观点进行论证,从而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

例如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课材料研读栏目: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称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想一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首先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示学生:“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马上心领神会,知道要辩证地去看待这历史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证据”的重要。同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接触形式多样的历史证据,并学生区分其历史价值,最终实现学生用“历史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合理使用材料研读栏目培养学生解读、辨析史料能力和证据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唐太宗史料证据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史料二则
唐太宗 善听劝谏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手上的证据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