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的结构设计与呈现方式
2019-04-08黄琰晶
黄琰晶
(珠海市文化馆,广东 珠海 519000)
一、前言
群众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习总书记给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提出新要求,要不断丰富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如何从新时代祖国伟大发展中发掘创作主题,提炼文化意义,加强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分析现实题材群众舞蹈的创作方向着手,指出现实题材舞蹈的发展现状和群众舞蹈创作中现实题材作品的时代意义,通过对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多元的呈现方式的探讨,以达到凝练作品主题、拓展作品意义的目的,从而推动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进一步的发展。
二、现实题材群众舞蹈的创作方向
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要求作品的核心以“接地气”的形式,从群众中提炼而来,从群众中普及而去,真正使艺术为人民服务。而现状是当代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是一个缺憾,是目前舞蹈创作中较薄弱的部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创作出具有“时代现象级”的作品①。
分析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提炼的难度,现实题材要求作品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加工提炼,在高于生活表象的同时,更要满足观众能看得懂的要求。往往作品在表达人物情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环节,用什么合适的艺术手段去表现他们,很令创作者茫然。其次,对于很多文艺工作者来说,走入生活提炼作品是有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包括人员、时间、经费、基础设施、人文地理及各方面政策条件等。然而,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也不是所有走入生活的作品都能如愿的实现“接地气”的成绩。多数走下去的编创者在生活和采风中没有划出重点,真正的民风民情只有在长时间一段的同吃同住同干活中,才能从细微处感受到,更考验编创者的是要用具有舞蹈艺术的眼睛去捕捉创作的灵感和舞蹈的现象。还有更高级的困难,那就是如何把走入生活中发现的美转化成舞蹈艺术中人体的肢体美和人物的形象美。②选取那些来自真实生活或传统民间舞蹈的动作语汇,需要对其进行艺术规律的研究和舞蹈语言的提炼,才能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价值。而我们当代很多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和当代生活、当代艺术性审美并没有出现很多关联,甚至当代的很多文艺工作者也与其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所以不难怀疑,为什么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是一个软肋,为什么不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无法打动人们内心。
近些年,从国家层面开始大力重视现实题材的文艺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打开现实题材群众舞蹈的创作大门。现在,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肩负着多重使命,在展现基层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在展现具有时代潮流的当代审美观、在揭露人性的真情实感等环节均体现着重要的价值核心。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更有强烈的时代教化意义,通过现实人性的揭露或弘扬,凸显当代人文精神和社会面貌,推动当代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和积极发展,使社会责任与心灵自由和谐地结合一起。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当代和谐社会的审美理想引导下,体味普通生活的真切美好、发现凝结心灵深处的生活感受。
三、合理的结构设计,凝练作品主题
建筑学中的词汇“结构”被运用进舞蹈中,指的是一个作品的框架、组织。好似把舞蹈比作出一栋楼房,舞蹈结构就是楼房的分层框架,在有合适框架的条件下,楼房才能添砖加瓦矗立天际。以这个比方不难理解,制定一个合理的舞蹈结构设计可以凝练作品的主题,从而使观众更能看明白舞蹈内涵意义,达到“看得懂,有感受”的层面。
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要求是在叙事的基础上突出抒情的表达,通过叙事,提炼一个事件或故事,从而使舞蹈作品中隐含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其中的情趣和意味。此类叙事性的结构要求创作者不能满足于目前常用的两段体、三段体,由于表述的内容较抒情类舞蹈更多,人物情感展现的更多面,所以重点还需吸收多种艺术形式的优势,借鉴多类表现手法运用其中。
创作现实题材群众舞蹈最为普遍的便是选择时间结构呈现作品,按事物客观发展的结构,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如同记叙文一般,是具有逻辑性的结构设立。但也不是所有进展的环节都需要被舞蹈展现出,挑选不同的侧重面和如何突出主题意义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把短短几分钟的舞蹈时间充分利用到突出主题的刀刃上,这样的设立才能使现实题材的舞蹈结构具备合理性③。
其次,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选择心理结构呈现作品。心理结构以偏重人物主观内心情感为核心,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秘密。对于心理结构的设立,可以按照人物的心理情感发展来划分场景,结合回忆、倒叙、意识流等手法,使时间、事件、情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优势在于人物的心理情感得到丰富,凸显其细腻性和视觉效果,使得人物更具深刻化,情感得到升华。
就当代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的结构而言,并不存在绝对的限制性,使用时间结构、心理结构、戏剧结构、块状结构等都可以展现现实题材。衡量哪一个结构最合适,还是基于具体作品的本身情况。任何单独、孤立的评价优劣都没有效用,只有根据作品主题内容,再根据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决定哪一个结构可以更完满的凸显作品主题的意义。舞蹈结构以服务作品内容为目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凝练作品主题,使观众充分感受到舞蹈的形式艺术美,使故事脉络和人物情感在观众的深切共鸣下达到内涵升华。
四、多元的呈现方式拓展作品意境
对于艺术的追求,创作者无不是运用多元的呈现方式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情景交融、虚实合一,深刻地刻画人生真情,从而使观众仿佛穿越进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后,对主题意境的横向丰富与拓展取决于创作者如何选择表现作品的呈现方式。
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可以通过“道具”、“服装”、“音乐”、“人物”等呈现,这样元素需要达到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刻画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真实状态,把活着的现实主题演艺在观众眼前。
首先,通过道具呈现,在典型的的现实题材群众舞蹈作品《进城》中,每一位演员手里都拿着一个灰褐色的布包袱,包袱时而扛在肩上,时而甩向后背,时而抛掷空中,时而怀抱胸前,这个道具的使用与呈现方式具有很准确的人物匹配性,观众一看就知道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在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中,创作者往往会挑选极具人物形象的配件、道具,既可以点明作品的时代性和人物性。
其次,通过服装呈现,在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中,从那褐色肥宽的布棉袄和质朴老气的发髻中,观众看见了一个典型的东北妇女的形象。人物的常见造型、活动形态、肤色、发型、眼神等,每一个细节的还原性提炼会加深人物的情感性和真实性。
同时,通过音乐呈现,还以舞蹈《中国妈妈》作比方,舞蹈音乐中出现一段唱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的异国的小二郎”,这个唱词一表现出来,一下把观众拉回当时的社会背景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情感,舞蹈所要展现什么一目了然。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需要配上时代感的音乐或歌曲唱词来点题,往往年代感和人物状态感通过音乐的呈现使得作品意境得到拓展和升华。④除此之外,更有其他多样的呈现方式在现实题材群众舞蹈创作中可以综合运用。
五、结语
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对优秀的文化供给是迫切渴望的,人民群众需要艺术作品关注当代现实题材生活,以此反映人们的精神文明风貌和当代人文面貌,描绘具有我们新时代的群众精神图谱。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路线方针指引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始终牢记讴歌时代、扎根人民,彰显新时代文艺的价值和光辉,才能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注释:
①慕羽.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8(03):82-91.
②刘炼,刘璐.有意味的形式—走出舞蹈拙于叙事的藩篱[J].文艺争鸣,2014(03):233-239.
③纪广.舞蹈结构的重要性及其时空特点[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02):75-76.
④刘永丰.中国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手法分析[J].群文天地,2012(07下):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