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孩子畅游在阅读的乐土上
——浅谈孩子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2019-04-08周强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鲁滨逊悬念电子产品

◎周强

一、引领和帮助,“突围”电子产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设备更新换代,进入千家万户,更新了观念,丰富了生活。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电子产品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冲击到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本来我们国民的阅读量就不多,尤其是小孩子,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面对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电子产品,他们痴迷于看电视,上网,打游戏,听歌……逐渐淡化了对书本文字的兴趣,影响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初衷。对此现象,我认为,只要我们老师或者家长进行合理引导和帮助,让孩子从电子产品的包围中“突围”出来,让孩子与书牵手,以书为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要想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必须引导他们逐渐从电子产品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的师范和引导。

二、以身作则,营造阅读氛围

虽然说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从上幼儿园起,就着力培养他们对书本、文字的兴趣,多认字,少写,多讲故事,多背诵。小学阶段,除了课本知识外,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当然,首先,家长自身得喜欢阅读。每天吃完午饭,全家人看半小时书,然后休息,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一起看二十到三十分钟,长期坚持,不用你督促,孩子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读书。知识面广了,视野拓宽了,每天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的首要任务就是看书,然后才吃饭。所以,千言万语的叮嘱和督促,不如实际行动的引领,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只要我们成年人为孩子们创设好阅读的氛围,就一定会让孩子从电子产品的“包围”中“突围”出来。只要你的孩子喜欢上了读书,胜过无数次的说教和讲解,还会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终身受益。

三、交流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的读书的习惯不容易,需要长期坚持。但是要真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和激发的方式方法。我认为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在孩子初期接触书籍的时候,首先要熟悉孩子阅读书目的内容,或者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这样会更好的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交流一个故事情节,一个人物,或者自己的感受。对于认真看书的孩子,交流是一种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对于没有认真读书的孩子,也是一种促进的方式,会更加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记得有一次,推荐孩子们读《草房子》这本书,刚开始认真读的孩子少,于是我每天晨读的时候,就让他们简单交流一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认真读了书的孩子,小手高高举起,说得也是头头是道。而没有认真读的孩子,则以一种羡慕的目光看着交流的孩子。一下课,赶快打开书看起来,所以,我这样做,孩子们读书的热情高涨,善于交流,感悟也深刻,口头表达流利较强。我想:如果家校紧密配合,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积累会更丰富,理解应用能力会更强。

四、质疑悬念,激起阅读欲望

设置悬念,就是在向孩子们推荐新书或者讲故事时,留下悬念给孩子,一则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再者,激起他们想早点阅读的欲望。小孩子大都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刚开始喜欢大人们给自己讲故事,而父母在为孩子读故事时,可有意留下悬念,不告知结局,这样,孩子们就会急切地主动去寻找故事的结局,从而慢慢学会主动看书。记得在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喜欢我给他讲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我即兴编的,有的是我看过的书。有一次,我给他讲《鲁滨逊漂流记》:有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被巨浪打翻,他被水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鲁滨逊历尽艰辛,在孤岛上生活了三十五年,才回到现实社会。讲到这儿,儿子马上就来了兴趣,哇,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三十五年,是怎么过来的,吃什么,睡哪里,野兽怎么没伤害他?诸多的疑问激起了他的阅读愿望,缠着我去书店买注音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并一口气读完才罢。

正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对新奇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孩子们的阅读方面,要起引导作用,要以身作则,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善于引导孩子,帮助他们与书牵手,以书为友,这样,孩子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会以良好的习惯和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家长轻松,孩子快乐,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爱读书,则孩子们爱读书,则我们这个社会爱读书。

猜你喜欢

鲁滨逊悬念电子产品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巧在开篇设悬念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鲁滨逊漂流记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中关于“孤独”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