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做法
2019-04-08李春萍
◎李春萍
杜甫讲到春雨飘落,不若夏雨之雷霆,暴来骤走,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万物于无形,很易于且乐于为万物所接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所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把语文课堂变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圣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现代化公民,亦应如此。
一、修正一个说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课标的明确要求,尤其是那句语文老师尽人皆知的话“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就此,有语文老师就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加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因被要求而进行的,并称之为“渗透”。什么是“渗透”?其本意是液体渗入多空物体,多被喻为“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即是说,“某种事物或势力”原本就不是它所进入的对象的一部分。但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原本就是语文教学健康机体的一部分。这不唯课标的规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原本就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即其思想性和人文性,且进行教学的手段也较其他学科更为丰富和多样。是故,将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称之为“渗透”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说说我的做法
1.重要前提: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这句话换成俗语表达就是“打铁必须自身硬”,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这句话,说明他对这句话也特别认同。拿这句话说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语文老师听,就是(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就无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础;(2)教师要具备足够多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等,否则就缺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教师要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教学预设时就已经结合相关语文教学的内容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方法、途径、目标等,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无法真实落地。
2.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1)发现课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性、人文性,更多时候是通过课文体现出来的。所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首先就应是结合这些饱含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凸显点来实现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对正处叛逆期、对父母的“啰嗦”和“唠叨”颇有些不满和抱怨的初二学生来说,就是一篇很好的感受父爱——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的好教材,拿来做感恩父母和孝心教育的材料也很恰当。又如教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就可以拿来做有关面对挫折、珍爱生命的教育材料。当然,这当中,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视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具体的达成方式,更多是一种思想认知上的引导。如前例《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是进行挫折教育还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只是侧重点的不同;于其方式,则是教师的语言引导与学生的心灵感悟,如教师可引用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一文中的话“要么好,要么死”来强化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绝望”:“我可活什么劲?”,就此引导学生反思“作者史铁生是不是就这样沉沦下去了呢”,以促使学生反省自我面对挫折、面对生命脆弱时的做法并修正。
(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成长。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多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其具体实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与素养养成,均属必要。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如开展“有朋自远方来”学习活动,在第一环节“交友之道”中,可让学生搜集有关的交友名言、阅读有关论述交友之道的文章和书籍,并让学生抓住其中感触颇深的语句谈自己的认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交友的正确心理认知;又如开展“文学部落”学习活动,在“创立班刊”环节,教材有“推选四五名同学组成班刊编辑部”的要求,这几名同学间怎样分工、如何合作就涉及到对团体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竞争与成长的认识。这同样是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必要思考,并为学生后续学习与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在阅读与写作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所以培根讲“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这种“完善”,自然包括学生心理上的完善,只是其过程是一个自然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的过程。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只要有所思考就会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之外,意识到主人公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强韧意志和不懈努力;阅读《九三年》,只要有所深入就会在腥风血雨的较量之外,感受到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人道主义思想;这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会影响深远。而表现在写作中——叶圣陶先生将之称为“倾吐”,学生的表达也会透过自我思考与笔尖,再次点燃对最美好情感的感受、体悟、热望、强化。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