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19-04-08王清华
◎王清华
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自身的自主思考意识与价值观被逐渐唤醒,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他们不再言听计从,喜欢在活动的同时凸显自身的自我个性,希望能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独当一面,然而由于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也与他们的社会经历和情感认知程度有着较大关系。学生一旦长期持有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全方位教育势在必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深入研究与创新实践改变原先的陈旧教学理念,运用好的教学方法积极向学生渗透德育与法治理念,促进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认识的全面提升。
一、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知识吸收
教材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根本,教材中不仅有具体的知识还有一些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只要教师能够做到充分挖掘、善于运用就可以将其中的知识内容渗透给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材资源虽然是固定的,然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却不能死板地、机械化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应做到吃透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优势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把握好教学时机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在教学“消费者的权益”一课时,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知识重点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变换身份角色,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在购物、消费的过程中自己遇到过哪些问题,当自己购买到的商品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要求或是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又将如何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跳出原本狭小的教材内容范畴,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理性思考课本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与维权方法,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邀请先进人物演讲,拉进知识与现实距离
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初中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单从字面上进行学习难免使人感到枯燥、单一,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广大教师可以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与先进人物走进课堂,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分享给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平日里都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着力量,然而当有危难出现时,他们却能勇敢地站出来,他们弘扬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在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时,我就邀请了我们当地的知名道德模范走进讲堂,来讲一讲自己多年节省下工资捐助贫困大学生与孤寡老人的好人好事,这些事迹出自当事人口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还可以在演讲过后与当事人进行互动式提问,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平民英雄”的伟大与自身高尚的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道德模范的言行举止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弱点,进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更深化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加深学生知识体验
初中学生的心智情感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旁人的控制与影响,而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德育教育工作的学科,教师的执教能力以及与学生的相处状态势必会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就教学工作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了解本学科,产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动力。有些学生虽然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度不高,但是却非常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人品格,因此教师在开展课上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容易充分调动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在课下多去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性格喜好,通过多种途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加深彼此的了解,用爱与关怀滋润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浓浓的情谊,如此一来,就可以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法治与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达到良好的育人目的真正将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广大初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现有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课上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