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中的培养
2019-04-08李鹏
◎李鹏
引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活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通过人们的反应、行为等方面体现出来。对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求知欲和求知态度的表现,也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反映。因此,教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不仅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在探索中找寻最优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不完善,并且具有较强的惰性,不喜欢思考,所以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来学习和思考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教师就要从生活情境出发,教师模拟制作一个电梯板,并说小红上五楼开会,小明去地下二楼车库取车,按哪个键可以到达。虽然初步接触负数知识,但是学生联想自己所生活的小区,车库都在一楼一下,所以地下二楼应该按“-2”。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知识,教师还要以天气预报出发,介绍哈尔滨的温度为-12~3℃,北京为-5~10℃,青岛0~6℃,昆明6~15℃。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出发,学生能够明确的理解零下的度数就用负数表示,零上就用正数表示。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教师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思绪中调动生活常识,进而深度掌握负数知识。同时在教学情境中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并发展。
二、信息呈现多样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感知能力较弱,很难从复杂且抽象的教学内容中捕捉教学信息,部分学生即使可以捕捉教学信息,但是在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较大的偏颇[1]。因此教师要合理借助教学设备,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解《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运用PPT来播放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图案,然后带领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类。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练习纸手工制作各种图形,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将小组成员所制作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理解与图形相关的概念、法则等抽象的知识,而且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无论是在观看PPT教学内容时,还是动手制作图形时,都需要积极思考图形的特点、差异,如何区别不同图形的差异,以及不同图形的制作方式,不仅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也提高学生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知识之间的前后衔接性很强,但是学生的总结能力较弱,将每一部分的知识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将其串联起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以旧知识为基础,从已有的教学内容出发,导入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2]。例如教师在讲解《小数乘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融入整数乘法、小数的性质等知识,让学生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式出发来计算小数乘法,并融入小数的知识,进而学会小数乘法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来思考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又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越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密切,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就更完善。
四、一题多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题,不仅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力求思维上的创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来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并且探求新的解题方式[3]。例如已知两个长方形花坛拼接在一起,一个花坛的边长分别为4m和6m,另一个边长为4m,两个花坛的总面积为36㎡,求另一边边长。在该题中,学生既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求解,也可以运用总面积减去一个花坛的面积,用面积除以边长的方式来求解。无论采用何种解题方式,学生们都能够给出另一边的边长为3m。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展开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探寻出不同的解决方式,这不仅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而且也增强学生的思维强度。
结束语:在小学阶段,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得较高的成绩并不是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之上来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设置合适的场景和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运用不同的解题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让学生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