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初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2019-04-08曾春光
◎曾春光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谈谈我的感受和一些做法:
一、激发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唤起学习兴趣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地理学科本身的原因。这些都影响了地理教学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及,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应不断展示大千世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适当联系地理学科的新发展,新问题,新理论,例如太空探索的新成果,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百慕大之谜等,还可不断引入时政地理知识,如三江源考察,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教学得法,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地理教学成绩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学生感知、认知规律,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感知、认知能力不断加强,已有能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教学手段,比如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既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又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利用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优势,使死板的教材文字内容变成可以听、可以看的影像或教学录像,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另外,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教学设计要符合他们的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创设自然合理的学习情景。教学时要形象生动,多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乐此不倦。
三、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很快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所以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学校的各种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同时,作为地理教师,应当明确中学地理课所承担的德育任务。地理德育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正在试用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更加突出育人目的,体现了时代精神和21世纪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地理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有利于德育的教学设计,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我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从地缘、血缘、历史与文化渊源等几个方面讨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以此强调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结合时政,教育学生某些台独分子妄想搞台独的做法是错误的、是违背两岸人民的意愿的、是伤害两岸人民的感情的,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又如,我们在讲地球的形状时,插入麦哲伦船队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为科学要勇于探索、不畏险阻、甚至不惜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时明白坚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总结:以上是我对初中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一些粗浅认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再一次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不断探索和把握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个性品质。简言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你才会受到学生的亲睐,你的身心也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