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成语典故 感悟哲学之魅
2019-04-08王黎明
◎王黎明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学好哲学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可以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哲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高中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贴近生活,然而,哲学所讲述的内容大多是抽象与枯燥的理论性东西,对于生活阅历浅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这是摆在政治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所做的尝试就是在哲学教学中引入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本身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内涵丰富,其中所承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民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刻的解释功能。根据成语典故与哲学密切相关的这种特点,借助成语典故里面蕴涵的哲理,使哲学的教与学变得有味、有趣、有效,从而让哲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彰显出哲学的魅力。
一、运用成语典故加深学生对哲学原理的掌握
政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切忌空洞说教,尤其是哲学课。大多数学生认为哲学原理抽象、晦涩、枯燥。巧妙运用成语典故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晦涩哲理通俗化、枯燥问题趣味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这一原理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成语典故“拔苗助长”和“庖丁解牛”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包含的哲学道理,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农夫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结果事与愿违;而庖丁解牛时由于遵循了解牛的内在规律,做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结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两个成语典故蕴涵哲理的对比,由此学生明白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再如,讲述“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时,引用成语典故“邯郸学步”、“画蛇添足”、“好高骛远”等,让学生体味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须符合客观,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人生目标的确定也应该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如果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目标就难以实现。讲述“对立统一”时可引用“塞翁失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故,让学生感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情。学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讲学生熟悉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等等。
教学实践证明,在哲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成语典故,可有效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通过对成语典故的剖析达成学生对抽象的哲学观点及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二、运用成语典故发展学生哲学思维
哲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启迪,给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成语典故仍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教学形式,无论是引导学生分析成语典故中包含的深刻哲理,还是让学生举出具有深刻哲理的成语典故,都能促使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教学中可运用“刻舟求剑”的典故,请学生简单讲解典故内容后,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成语典故中哪些东西在运动?2.哪些东西相对没有变化?3.典故中的楚人为什么找不到剑?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说明宝剑是从已在船上刻下的印记的地方掉下去的,但当船行使到河岸以后,再下船去捞剑,显然是捞不到的。因为,船在河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同时河水在流动。直至领悟成语典故中的楚人否认了物质的运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当然找不到剑。最后概括出成语典故所蕴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哲理。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习了唯心主义的哲学内容后,可出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喜欢用“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梦想成真”来祝福他人。从哲学角度看,这些祝福语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这三个成语,学生在积极讨论中开动脑筋,很快就会得出结论:这三个成语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由此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类似成语。这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激活了哲学思维,促使学生以唯物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将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运用成语典故提升学生哲学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引导人的思想,思想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经过课堂教学的长期引导和熏陶,可积淀人生智慧,提升哲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水滴石穿”、“磨杵成针”都蕴含了这样的思想。只要是对社会、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事情,就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去做。可引导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的实干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要量力而行,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教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时,可引用“卧薪尝胆”的典故,请学生讲述越王勾践奋发图强,最终灭吴雪耻的故事。指出每个人都希望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然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艰难曲折总是难免的。引导青年学子明白学习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并存的,既不能把求学之路设想得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不能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成语典故,可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不断进取的人格取向,促进综合素质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做出科学的人生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精神得到潜移默化地升华,从而实现哲学教学的本质追求。
总之,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很多内容由于太过抽象而使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应借用成语典故这一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蕴涵哲理的成语典故,恰当灵活运用成语典故为哲学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从而提高哲学教学整体效益,让哲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彰显出哲学之魅力,让哲理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