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笔顺
2019-04-08黄金城
黄金城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一、缘 起
汉字笔顺发生在人们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书写具有隐秘性,不容易看见所用笔顺。普通中国人写字有经验,习惯成自然。人们往往觉得只要把字写对就行了,笔顺是否正确不太重要。
站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立场来看,事情完全不同。众所周知,多年来汉字难一直是汉语教学的“瓶颈”[注]万业馨.如何打破汉字教学的瓶颈[J].世界汉语教学研究,2015,(1).,尤其是在入门阶段。通常汉字教学从笔画笔顺开始。对初学者来说,笔向易记,笔形可照样画葫芦。唯独笔顺,完全没有经验或习惯,只能照着老师所教死记硬背。学习压力陡增。学生焉能不把学汉字视为畏途?初学阶段,学生人数大量流失。[注]陆俭明.《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汉语国际传播具有主要作用[N].2013-09-02,(8).不能不承认,笔顺难是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了学生,还谈什么汉语国际教育!所以笔顺难的现象应当高度重视。
整体看,笔顺问题涉及三个层面:笔顺理论,笔顺规范化和汉字教学。学术界关于笔顺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是对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包括:笔顺的性质,笔顺的成因,笔顺的类型和功能等。其直接后果就是现代汉字笔顺规范化工作做得不够理想,由于忽略了笔顺规则,这个规范工作等于只做了一半,致使每个字的具体的笔顺安排就失去了合理的依据。由于理论和规范两方面的欠缺,给笔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崔希亮说:“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很多……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篇、汉字)远远不够,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很多问题无法在既有的本体研究成果中找到答案”。[注]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1).这番话用在笔顺教学问题上十分贴切。
因此,有必要对笔顺理论及笔顺规范问题彻底加以梳理,正本清源,找出症结,并为改进笔顺教学提出建议。
二、笔顺观念
(一)笔顺是文字系统的自然属性
文字有三要素:字形、字音和字义。这是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来说的。换一个角度来看,文字是个书写系统。文字系统需要重复使用,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书写。人们通过传授和练习才能学会书写。人们写字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写,而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难以传承和沟通。笔顺是书写规则的重要方面。所以说笔顺是文字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
书写时人们本能地选择自以为最合理的一种笔顺,并且稳定下来,形成习惯。合理的书写习惯能够使字形容易记忆、不易写错,并且使书写变得容易方便。这些正是笔顺的核心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人对什么样的笔顺更“方便、容易”有自己的认识,所以不同书写者的习惯笔顺也就自然会不同。
笔顺乃是文字的自然属性在书写(包括软笔书写和硬笔刻写)过程中的正常体现。现在讨论笔顺问题,不过是把下意识的习惯提升到规律的层面而已。
(二)字母文字的笔顺
字母文字一般都不提书写笔顺,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以英文字母M为例,它由4条线组成。可能的笔顺选择有很多种:(1)左直线-左斜线-右斜线-右直线;(2) 左斜线-右直线-左直线-右斜线;(3) 右直线-左直线-右斜线-左斜线……(其余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只有第一种笔顺安排是合理的,因为书写连贯流畅很方便,而其他几种笔顺都明显支离破碎。事实上,人们正是按照第一种笔顺书写的。
(三)甲骨文的笔顺
此处所说的甲骨文笔顺指契刻顺序。契刻顺序理应存在某种程度的规律。假如甲骨文的书写没有一定规矩,随意发挥,那么面对数以千计的甲骨字符,初学契刻者该怎么学习、怎么记忆正确的字形呢?
现在没有足够数量的可以辨析契刻顺序的原始资料,所以难以提出比较完整的契刻顺序。借助艾兰[注]Ai,lan(艾兰) .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3.的显微照片透露出来的若干端倪,结合相关知识,可以推断出若干契刻顺序的习惯或“规律”。
三、汉字笔顺
(一)笔顺出现的时间
整个汉字的历史可以依据字形结构和特征分为古文字和隶楷文字两个阶段。[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5.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无法划分笔画。隶变之后汉字形体发生重大改变,实现了从线条化到笔画化的变化。笔顺与笔画相伴而生。本文所说的“笔顺”,当然是隶变后才出现的。
(二)笔顺的定义
“笔顺是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注]傅永和.汉字的笔顺[J].语文建设,1992,(10).这个定义广泛使用。[注]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启功.书法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7;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303.张静贤指出,汉字笔顺一指“笔向”(或称“笔势”),二指“笔画“出现的先后次序”(或称“笔序”)。[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国家语委1999年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采取这个说法。万业馨[注]万业馨.应用汉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2.补充了第三个方面,即“部件摆放的次序”。
我们认为,笔向和笔形是笔画的构成要素[注]黄金城.论汉字笔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4).,笔顺则包含笔画序和部件序两个要素。有的教师忽视部件序。比如范可育[注]高家莺.按笔顺规则写字是墨守成规吗?[N].语言文字周报, 2015-07-01,(4).曾经提到过一个例子:某老师写“羽”,“先上两个钩,再各上两点”。如此随意,岂不误导学生?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如何能保证?
(三)两类不同功用的笔顺
1.检索笔顺。又叫“排检笔顺”“字序笔顺”,为字典和词典等各类工具书的检索提供方便。处理的对象是两个以上的汉字,根据起笔的笔顺加以分组并按组排序。实际操作中,笔画种类简并为4~5种就足以满足分组排序的需要。晚清到民国,出现了许多笔顺检索法。最有名的是“元亨利贞(横点撇竖)” “江山千古(点竖撇横)”“札(横竖撇点折)”和“寒来暑往(点横竖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者之一季恒全先生介绍过“江天日月红(点横竖撇折)”。简并笔画种类固然使汉字的排检显得简单一些,但是从文字学角度来看,简并的结果使汉字的笔形特点完全被抹杀了。[注]黄金城.论汉字笔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4).
检索笔顺只是为了把汉字分组排序,所以不必把一个字的所有笔顺全都反映出来,只需比较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最多第三笔即可。层层划分的最后结果,一个组内可能包含有不止一个字。比如陈立夫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五笔检字学生字典》对第一、二、三笔分别按“点横竖撇折”分组。具体做法举例如下:第一笔“横”——第二笔“撇”——第三笔“竖”,组内有“不,南,古”等字,笔顺都没有分析到底。杜定友[注]杜定友.字形排检法[J].语文建设,1961,(1).介绍:分在一个组的几个字,可以不再严格排序,或可按笔画数多寡排序。[注]林玉山主编.辞书学概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127.
本文不讨论单纯的检索笔顺。
2.书写笔顺。它指的是人们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实际的笔画顺序,包括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的全部顺序。书写笔顺因人而异,区别很大。
至于国家发布的规范化笔顺情况有所不同。笔顺的规范始于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傅永和介绍,“1965年定规范时,经过统计发现,汉字中起笔为横的汉字最多,所以采用了‘天上人间’这种排序”。可见规范化的笔顺被赋予了排字序的功能。《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结构安排是先按照笔画数分组,然后依次比较每个字的所有笔画,把各字的第一笔、第二笔依次按“横竖撇点折(札)”顺序排列,于是就成为兼具检索笔顺和书写笔顺性质的规范。不过《字形表》的笔顺定序并未进行到底,直到1999年《“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 笔画序 ) 规范”》才彻底完成。[注]傅永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 笔画序 ) 规范”的研制[J].语文建设,2009,(5).
(四)不同层次的书写笔顺
人们通常区别“写字笔顺”和“书法笔顺”。本文区分以下概念:
“习惯笔顺”:人们在书写中自然地养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包括养成具体的有规律的笔顺安排。这些个人色彩的习惯性笔顺安排就是“习惯笔顺”。
“通用笔顺”:社会广泛接受的习惯笔顺。习惯笔顺和通用笔顺无所谓“对错”,但是有“好”或“差”的区别。[注]许凤奇.关于汉字笔顺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5,(10).
“权威笔顺”: 传统的课本、辞书、书法家提供的有示范作用的笔顺。比如,王浩宇介绍,“《字汇》这类正书细致地对笔顺加以明确规范”[注]王浩宇.元代以来六种楷书笔顺文献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这与明代衙门法度和学子入仕有关。由此可见《字汇》提供的笔顺安排在当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规范笔顺”:国家制定和发布的法定的“笔顺规范”。国家已经先后发布了5个笔顺规范文件(详后),为每一个汉字都提供了具体的笔顺安排。规范笔顺是当代社会使用的权威笔顺。与规范笔顺不符合的写法是错误的。
(五)汉字笔顺的历史回顾
1.两个笔顺故事
张静贤介绍过《北史》记载的两个小故事:“(厙狄干)不知书,署名为‘干’字,逆上而画之,时人谓之‘穿锤’。又有武将王周者,署名先为‘吉’,而后成其外。二人至孙始并知书。”据此他推断说现在通行的汉字笔顺规则“渊源甚早”,“至晚在小篆演变为隶书的时候”。[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汉字隶变和楷书的发展为笔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不过故事本身只涉及某个字的部分笔顺安排,还谈不上是“笔顺规则”。
2.笔顺意识
张怀瓘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有许多关于书法技法的论述明显反映出笔顺意识:《用笔十法》提到 “点画编次”和“落笔结字分寸点画”的“位次”,说的是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玉堂禁经》提到几个结构需要连写:“‘从’字头”和“僉字脚”,“四点底”(联飞势),“两点水”和“三点水”(散水异法势)。《玉堂禁经》中采用“点-横-竖-钩-提-长撇-短撇-捺”顺序来介绍“永”字的基本笔画,这个笔画顺序一直沿用至今。“永字八法” 不但给出了各个笔画的名称和写法,同时也是已知最早的笔顺安排。[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八法从来都被看作是汉字书写的基本法则,“永”字的安排自然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威笔顺”。
王浩宇[注]王浩宇.元代以来六种楷书笔顺文献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介绍,宋代陈思《书苑菁华》中《翰林密论二十四法》发展出二十四条用笔技法,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将二十四法进一步丰富为三十二势,明代的《七十二例法》(《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列举了七十二种书写技法,其中都隐含着很多已经固定下来的笔顺。
王浩宇还介绍说,元代《书法三昧》,明代《字汇》和《书法离钩》,清代《习字秘诀》和《父师善诱法》直至民国时期的《习字入门》,都是选择几十个代表字描述笔顺并且都只有描述但不说明理由(或“规则”)。这些书籍或是习字指导或是字典,虽然对同一字的笔顺安排往往不一致,但是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都应该被视为“权威笔顺”。
民国六年出版的(国民学校用)《习字教授法》(屠元礼编)是一本教师培训教材。该书的教授法第六条为“指示笔顺,尤应将字之全体分析之,以示顺次”。作者举出的例子如“刀:横竖钩,撇”“聲:士,声,声+几,声+殳,聲”等。可见,直到民国早期笔顺规则仍是不被重视,只规定具体笔顺(笔画顺序,部件顺序)。
国家发布的五个笔顺规范化文件完全继承传统做法,只规定具体笔顺(不再局限于几十个代表字,而是对数千个汉字逐一具体地列出笔顺安排),不说明理由,即不交代依据的规则。早先发布的文件还不直接显示笔顺规定,叫作“隐形规范”。后来才用跟随、笔画和序号的形式明确显示,叫作“显性规范”。
(六)决定笔顺的两种因素
对笔顺研究来说,这是个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反映在不同字体上的字形特征,对笔顺自然会有一定影响。字体主要指楷、行、行楷和行草,同时也包括印刷宋体。作为第一个汉字笔顺规范文件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字体就以印刷宋体为准。
1.决定笔顺的客观因素
字是人写的,笔顺安排是写字人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做出的。人们安排或选择笔顺无非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所谓客观因素,指的是书写工具和人体生理条件。汉代以后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是毛笔和纸。有个传统说法叫“书画同源”。既然如此,那就说明书写工具对笔顺没有限制。
至于人体生理条件,既要看到它的影响,但又不能过于夸大。比如,王凤阳先生特别强调笔顺受人体生理特征的制约:“‘笔画’就是按书写的生理习惯选择的构字的线”,“笔画规则是建立在运笔方便的基础上的,运笔方便决定于手的生理”,“适应书写时的运动生理谓之‘顺’,违背谓之‘逆’”。[注]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22,248.从这个观点出发引申出两个影响很大的看法,分别与笔向和笔顺有关:“生理特点规定笔向”,“笔顺遵行最短路线”。
就笔向而言,世界各种文字都没有笔向限制。英文字母O,呈360°旋转书写,等于说“笔画”可以全向书写,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难道使用英文或阿拉伯文与使用汉字的人,在身体特征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就是汉字本身,“篆书当中多逆笔”[注]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23.。楷书“撇”有从右到左的成分,“提”有从下到上的成分,“卧钩”则同时包含着向左、向上的逆向成分。特别说明问题的是“乙”字,右上向左下的长长的斜笔,“逆向”的成分再明显不过的了。为什么这时候生理因素就不起作用了呢?可见“笔向由生理特点决定”是个伪命题。
现在重点讨论一下 “最短路线”。王凤阳先生(同前) 说“‘最短线路’是笔画的起点和归宿。合理的笔顺就是写字时合于最短线路的笔顺安排”,“缩短运笔路线是笔顺的第一要义。”这个观点得到了苏培成[注]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305.和施正宇[注]施正宇.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1998,(4).的支持。林桂生[注]林桂生.汉字笔顺规范的理论是路径法[J].黄冈师院学报,2014,(1).把王凤阳的观点发展到了极致,称为“路径法”,将其当作笔顺的原理,还专门绘图来加以证明。不过,这个观点经不起推敲检验。试以成字部件“口”为例。
那么,为什么人们习惯按照“左竖-上横-右竖-下横”(甲型)而不是其他顺序来写“口”字呢?首先要注意,除了甲型和乙型(“左竖-下横-上横-右竖”),其他各种写法(“右竖”或“上横”或“下横”起笔)都会把这个字写得支离破碎。
下面借王羲之的墨迹来解释选择甲型笔顺而非乙型的原因。为方便对比,兼取“口”“日”形为之说。王羲之的笔下甲型(草,行)和乙型(草)两种写法都有。如下:
甲型和乙型两种笔顺书写的“日/口”,都十分连贯自然。但乙型(草书)的“左竖”和“下横”两个笔画浑然一体,成为一笔。这和陆锡兴[注]陆锡兴.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说的汉代草写规则“省、简、连”完全一样。在隶书和草书影响下产生的行书和楷书[注]万业馨.应用汉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8,每个笔画形态都比较完整。乙型的连笔不能显示出“竖”“横”两个独立的笔画,所以虽然笔程比甲型短,却不得不放弃,甲型自然就被选作行书和楷书的笔顺了。
总之,如何安排笔顺,跟客观条件(包括书写工具和人的生理特点)没有多大关系。
2.决定笔顺的主观因素
既然笔顺的安排跟客观条件没什么关系,那么答案一定就在于写字人的主观因素了。对这个问题,张静贤(同前)看法是“在现代汉字中,讲究笔顺的首要目的是让字写得快速,写得好看”。[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这个看法十分普遍,如高家莺[注]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3.、蒋善国[注]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70.、费锦昌[注]费锦昌.关于汉字规范化的几个具体问题—答王义明先生[J].语文建设,2014,(1).等。 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1)关于“写得好看”。“好看”是通俗的说法。字要写得好看,离不开用笔、结体和章法。传统的书法理论在这方面的论述极为宏富。那么,“追求好看”能不能决定笔顺呢?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检查。
例1.“川”。王浩宇提到的6份材料中有4份给出了“川”的笔顺,即《字汇》《习字秘诀》《父师善诱法》《习字入门》,笔顺都是“先中竖,后两边”。王浩宇根据传统书法理论解释说:“由于‘川’接近对称结构,古人认为这种结构先写中间能够支撑起整个文字,后写左、右两边也容易把握两边同中间的间距,使整个字显得疏密停匀。可见笔顺对于帮助初学者将文字写得工整美观有着重要意义”。[注]王浩宇.元代以来六种楷书笔顺文献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这个权威笔顺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民国八年出版的教科书《习字入门》仍旧没变。不过,这样的笔顺安排美则美矣,书写可就太不方便了。到1935年,上海王定九编“无师自习”的《习字门径》时,把笔顺改为“左-中-右”。新笔顺不必来回行笔,书写自然连贯方便。国家规定的规范笔顺采用的就是这个笔顺。到了1995年,中国台湾教育部门制定《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手册》,对所收楷书4,808个字逐一规定了笔顺,这时“川”字也被改为按“左-中-右”依次书写了。这个戏剧性的变化证明,笔画形成过程中对“连贯方便”的追求战胜了对“美观”的追求。
例4.“忄”。按照规范化文件的规定,应该是“点-点-竖”。这种的笔顺来自书法家的行书写法。据申泽波[注]申泽波.竖心旁笔顺判断方法[J].中国司法鉴定,2010,(3).的调查,现代生活中多数人写作“点-竖-点”,理由是这样写“顺手”。
以上例子说明,人们在选择笔顺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好看,美观,均衡”,而是在正确写出笔画形态前提下让自己感觉到“连贯流畅”。
(2) 关于“写得快”。王凤阳说过:“字是书写的。人们总是去追求书写速度的”。[注]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汉字的演变告诉我们,说“总是追求速度”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
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对汉字演变的全过程做了十分详尽的描写。如果只是着眼于书写速度和字体变化的关系,那么可以大致勾勒出下面的路线图:
快速 快速 快速,使草书丧失实用功能 减速
篆书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催生隶书 催生草书 减速,催生行书 催生楷书
张怀瓘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这几句话生动地说明写楷书不追求速度。
当然,日常生活中人们写字确实常有追求快速的倾向。怎么才能快呢?毫无疑问还是需要连贯流畅地书写。
万业馨说:“影响笔顺的因素主要有均匀,平衡,接续三项,然隶楷皆可无钩连,而草书不可无均衡,可知最重要的还是均衡。”[注]万业馨.应用汉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1~147.从本文的论述看,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均衡”,而是“连贯”和“接续”。
(七)笔顺多样性
什么叫“书写连贯流畅”?那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由于人的气质不同,风格不同,对某个字的书写行气方式往往不同,也就导致了笔顺的不同”。[注]沈克成,沈迦.汉字部件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12.笔顺的这些差异在易洪川[注]易洪川.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看来是由写字者心理、生理的不同造成的,是对汉字“目治”“手治”和“心治”不同得到的结果。据此他提出了“笔顺多样性”的概念。近些年来,有许多文章讨论了小学生和外国学生学写汉字过程中出现的笔顺错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证实了笔顺多样性的存在。
1.通用笔顺的多样性
司法界在笔迹鉴定技术研究中对“笔顺多样性”现象做了十分深入的观察调查。这些调查样本数量较大,观察极其精细,结论准确可靠。其中有些内容非常有意思:
(1)笔顺多样性广泛可见,以“通用笔顺”“规范笔顺”和“特殊笔顺”(即个人的习惯笔顺)出现。[注]李双双,韩丹岩.高中文化群体笔顺多样性的调查讨论[J].四川警察学院,2016,(3).据董翔宇调查,从不同社会群体中抽取的150人书写“方,忄,车,区,匕”5个字的时候通用笔顺使用率超过50%,而使用规范笔顺的还不足一半。[注]董翔宇.笔顺特征在笔迹检验与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3,(4)
(2)同样是高中文化程度,在校生的笔顺多样性现象少于社会人员,这可能是学校对书写笔顺的要求比较严格的关系。
(3)慢写时用规范笔顺而快写时用通用笔顺的情况比较多见。究其原因,“是因为慢写多为楷体,规范笔顺就是为楷书慢写制定的,多数人慢写的习惯还是规范笔顺;而快写多为行草体,行草体笔顺多为通用笔顺,写起来简便快捷。”[注]李双双,韩丹岩.高中文化群体笔顺多样性的调查讨论[J].四川警察学院,2016,(3).
(4)笔顺的选择还跟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有关系。如申泽波发现,性别影响笔顺,“男女偏好不同的笔顺形成机制”;书写者的心态影响笔顺,“书写者在姓名部件上比一般人更多地使用规范笔顺”。[注]申泽波.性别与笔顺的关系[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6,(4);申泽波.书写者姓名与笔顺的关系[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2).
曾春蓉的调查也发现,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专业类型,甚至启蒙小学类型,都与笔顺的选择相关。[注]曾春蓉,肖建刚,周强娟.汉字笔顺存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下面引用刘悦硕士论文《书写习惯多样性研究》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显示了笔顺多样性与书写人、书法流派以及书写字体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书法流派或者书法家对于同一书体,相同单字的结构组合方式也会存在不同。单字中不同笔画或部件间的连笔多存在与行书、草书或者行草书等书体中,篆书、隶书一般不适合快速书写,而几乎没有连笔特征。不同的书体对字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篆书、隶书、楷书等需要慢速书写的书体中,其笔顺的形式较为单一……而在行书和草书等需要快速书写的书体中,笔顺的变化较大且变化的形式多样;即使是同一书写人书写不同的书体,或者不同的书写人书写相同的书体,其相同单字的笔顺特征也可能会存在差异。”[注]刘悦.书写习惯多样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3.
由此可见,笔顺多样性的存在是很合乎情理的。
2.权威笔顺的多样性
上面提到的笔顺多样性都指普通人的笔顺习惯。但是实际上,多样性在权威笔顺这一层次也是屡见不鲜的。
上文所举王羲之、米芾等书法大家的几个例子可见一斑。
李鍌在台湾有关部门1995年发布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手册·序》中批评明代梅鹰祚“运笔先后法”中的笔顺处理:“川”(“中-左-右”),“州”(先“川”后写三个“点”),“羽”(先写两个“横折钩”,然后各加“点,提”);“弗”(先写中间两竖,其余后写);“司”(先写“一,口”,后写外框)。他认为“皆有悖自然的常则。而清代唐彪《父师善诱法》,大抵多本梅氏之说,而其谬误犹有过之”。梅鹰祚编写的《字汇》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汉字工具书,《父师善诱法》则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教学参考书。此二者提供的笔顺自然很是重要,然而却跟大陆和台湾的规范笔顺都格格不入。这是反映在权威笔顺层次上的笔顺多样性。
3.中日常用汉字笔顺的比较
这个比较为笔顺多样性现象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观察窗口。据曹先擢[注]曹先擢.中日常用汉字笔顺小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统计,日本1945个常用汉字中,笔顺与中国不同的有176个字,约占9%。日本汉字笔顺与中国传统写法关系很深。比如,“左”起笔写“横”,“右”起笔写“撇”。清代著名书画家蒋和编写的《习字秘诀》[注](清)蒋和.习字秘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中就是采用这个写法。
总之,汉字笔顺多样性是固有的客观事实。这个事实对汉字笔顺的研究和规范而言至关重要。
四、现代汉字笔顺规范
(一)笔顺规范理念
负责并参与制定笔顺规范的傅永和和费锦昌[注]傅永和,费锦昌.对话语言文字专家[EB/OL].http://sh.eastday.com/m/2013-11-3/ula7771519-4.html.先生在回答“为什么要重视笔顺”时给出了两个理由:“首先是为了写得快写得好看……使全字端庄匀称、疏密得当”,“其次是出于检索的需要”。实际上已发布的笔顺规范正是书法艺术和汉字排检法混合的产物。
(二)已发布的笔顺规范化文件
根据国家语委的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名录记录(1955~2005) ”的数据,已经发布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中,共有5项与汉字笔顺有关,包括:
(1)《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
(2)《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
(3)《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
(4)《GF3002-1999 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1999)
(5)《GF3003-1999 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1999)
(三)笔顺规范化的三个环节
王翠叶有两段话值得重视:“标准的任何规定都要依据科学的原则和可操作的规则。原则是指标准的宏观制定原则,明确标准制定遵循的指导思想(参见《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规则是指微观处理规则,主要是明确标准具体规定的依据(参见《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具体规定必须遵循和体现应有的原则和规则”,“汉字笔顺规范应包括笔顺规则和一定量汉字的具体笔顺。”[注]王翠叶.语言文字标准制定编写的基本要求[J].语言文字应用,2010,(1).她的这番话点出了笔顺规范化应有的三个环节:笔顺原则、笔顺规则和为每个字具体规定的笔顺安排。她又说“现行的汉字笔顺规范因承袭原来的隐性规范,没有给出笔顺规则。将来笔顺规范修订时可考虑增补”。[注]王翠叶.语言文字标准制定编写的基本要求[J].语言文字应用,2010,(1).她的这个意见是基于笔顺规范的“完整性”考虑的。
(四)笔顺规范化内容
规范化实际只涉及原则和具体笔顺两个环节。五个笔顺规范文件,都没有说明笔顺规则是什么。
1.笔顺规范化的“原则”。我们所能看到的官方文件只有国家语委1999年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中的“笔顺规范制定原则”,就是“以通用字笔顺规范为基础,综合考虑源字集汉字的不同情况,分类确定20902个汉字的规范笔顺”。具体内容共有七条,1~4条着眼点于跟《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关系(基本上“沿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定)。第五条规定含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笔顺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第六条规定“兼顾传统,并与港台汉字笔顺尽量一致”。第七条“日本韩国专用汉字,依据中国汉字笔顺规范的制定原则确定”。但是“基础、沿用、综合考虑”究竟怎么操作并没有具体的说明。
学术界对笔顺原则的讨论不少。王凤阳先生提出“笔顺的根本原则是最短线路”。[注]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53.李秋逸从各家意见中提取出“经济性、审美性、传承性、系统性、区别性”[注]李秋逸.现代汉字笔顺规范应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等。赵妍[注]赵妍,丁耀武.现代汉字笔顺规范研究述评[J].文化学刊,2016,(2).提及的有“最短路径”“科学性”“经济性”“便捷性”“兼容性”“系统性”“顺畅性”和“三治(即易洪川所说的“手治,目治,心治”)”等。
没有操作规则,那么汉字的具体笔顺是怎么来的呢?这里不妨引用负责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前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先生2014年12月14日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两段话:“1965 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录了6196字,这就是我国首次确定的汉字笔顺规范。当时规范的制定依据已无从考证,但从那时起至今,这个笔顺规范的字量不断扩充,其根本规则一直未变。” 这个神秘的“根本规则”究竟是什么呢?傅先生说“当时确定笔顺的总原则,就是根据汉字的传统书法的书写原则”。
为了说明这一情况,傅先生举了几个例子。“万”:80%的人第二笔写“撇”,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用笔顺,但因为“汉字的书写源于书法”,所以遵从书法界意见,第二笔写“横折钩”。同时“这也照顾到台湾的写法”。“火”:很多人是“点-大撇-小撇-捺”,但传统书法的写法是,“点-撇-再写中间”。“忄”根据书法传统,写作“左点-右点-竖”。傅先生的说法说明了规范笔顺与书法笔顺的关系。换言之,规范笔顺的依据不是客观标准(字的结构特征)而是主观标准(书法界的意见)。
汉字笔顺的本质是把汉字笔画的空间位置关系转换成书写的时间顺序并且固定下来。从文字学角度看笔顺,它只应该和字形的结构特征挂钩。然而现行笔顺规范采用的依据是书法家的写法,规范所用的五笔画系统本身也正是排检法和书法艺术混合的产物。[注]黄金城.论汉字笔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4).如此看来,国家发布的笔顺规范不是文字学性质的标准。
这里要特别交代一点:笔顺的规范依据书法笔顺,而对不同书法笔顺作出选择的是参与此项工作的人。本文提到的傅永和、王翠叶、费锦昌和李行健等先生,都曾经先后直接参与此项工作。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如何作出选择”。因此本文对他们的论述和介绍给予更大的重视。
2.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
“笔顺是人们在长期书写汉字的实践过程中归纳总结、约定俗成的”[注]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 .“汉字笔顺规则是汉族人民长期书写汉字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笔顺规则是在书写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人们书写经验的总结。”[注]孙钧锡.汉字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286.笔顺“约定俗成”论流传甚广,但却是一个应当破除的重大误解。
《北京日报》(2014年12月24日19版)报道:“有人提出‘语言文字的发展不应该是约定俗成吗?多数人写的笔顺,才应该作为规则吧?’然而,多位我国语言文字的权威专家接受记者专访后,观点都惊人的一致:规范汉字的笔顺非常有意义,且笔顺规则不能‘从俗’”。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误解呢?其原因可以用书法笔顺的权威性来解释。通过教育传递的书法笔顺对人的习惯笔顺和通用笔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得习惯笔顺通用笔顺和书法笔顺重叠面很大,二者严重对立的情况不多。这一事实使得人们把习惯笔顺和通用笔顺的地位加以抬高,甚至认为笔顺规范笔顺规则都应当“从俗”。这可真是“本末倒置”了。
3.对现有的笔顺规范的评价
不过,由于既不了解规范笔顺的原则,又缺少笔顺规则,使人们对规范的笔顺安排失去了合理的评判依据。如:张小衡[注]张小衡.GB13000.1汉字规范笔顺问题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8,(4).发现规范的19处“错误”;胡蓉[注]胡蓉.由“倒插笔”想到的[J].今日科苑,2006,(6).批评规范“不完善”;高更生[注]高更生.汉字笔顺应执行统一标准[J].语文建设,1992,(10).批评笔顺“自相矛盾”,强调制定规范“应该执行统一的标准”;曾春蓉说:“《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丑、贯、再、里’ 的笔顺与人们习惯不一致。笔顺规范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书写习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注]曾春蓉,肖建刚,周强娟.汉字笔顺存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其实他们这些意见都搞错了:既然没有笔顺规则,同时笔顺多样性现象又广泛存在,那是不是“符合规则”、是不是“完善”、是不是“统一”,就无从谈起;只要对一个字没有给出两个不同的笔顺安排,就不能说“矛盾抵触”;只要按照规定笔顺写出的汉字正确,就谈不上这个规定“对不对”,最多只能说“好不好”或者“我喜欢或不喜欢”。至于“符合多数人的习惯”本来就不是规范化的原则。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同形却不同笔顺、适用不同规则,还不合习惯,总是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所以这些批评都属于“合情不合理”。
总之,根据字形特征来评判排检法加书法指引下形成的笔顺规范,自然会觉得很不顺眼。
五、笔顺规则
(一)笔顺规则
笔顺规则是指导书写过程的一套行为方式约定,落实到每个字,就成了具体的笔顺安排。由于笔顺规则缺位,笔顺的规范就失去了依傍。王翠叶说将来要“增补”笔顺规则,这等于是说笔顺的规范工作至多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这个事实让人不免沮丧。可以说笔顺规则是笔顺问题的症结所在。万业馨认为不提笔顺规则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以为笔顺规则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无须赘述;二是汉字书写以写成之字是否正确为标准,对过程往往并不深究;三除行草之外,很难窥见书写时的笔画顺序。”[注]万业馨.应用汉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1.
(二)关于笔顺规则的回顾
关于笔顺的讨论,从张怀瓘“永字八法”开始,陆陆续续,从未停过。推测起来,早期参与者大致有3种人:书法家,辞典编纂者,塾师。他们关注的只是局部笔顺的具体安排,但是张怀瓘与众不同( 参见上文所述)。人们只注意八法对研究笔画和书法技法的价值,其实它不光提出最早的楷书权威笔顺,还隐含了几条基本的笔顺规则,包括“先下后上,先左后右,先撇后捺,先横后竖”。
正式提出笔顺规则是在民国时期。当时汉字检字法的发明出现大爆发,带动了对笔画的大规模研究。在此过程中,笔顺规则开始逐步引起重视。刚开始时对笔顺规则的认识还很简单。万国鼎说:“笔顺大抵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注]万国鼎.新桥字典[M].上海:中华书局,1929.赵荣光 :“汉字笔画的顺序,多年来已在习字时养成了很自然的习惯,而相传下来的笔顺通则‘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在一般人的心理上也有很大影响。”[注]赵荣光.汉字笔顺的研究[J].中华教育界,1934,(9,10).到1945年,黄觉民在《中国字笔顺标准的研究》中说:“我国传统的写法,最通行的共有三条:(1)由上写到下;(2)由左写到右;(3)由外写到内”。[注]黄觉民.中国字笔顺的研究[J].东方杂志,1945,(3).由于发现这些规则的局限性较大,有的研究者开始增加规则条款数或提出补充细则。最极端的例子是陈德芸在1930年出版的《德芸字典·笔顺凡例》中列出了45条之多,包括29条“每字笔顺问题”(即笔画顺序)和16条“全字偏旁部分笔顺问题”(即部件顺序)。
1964年,文以战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汉字的笔画和笔顺》一书,1965年发表《笔顺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写法》,正式提出六条笔顺规则,标志着关于笔顺规则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同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该表以隐形方式规定笔顺,但没有说明规则。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随后相关研究暂停了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后,以李炳泽《谈谈汉字的笔顺规则》[注]李炳泽.谈谈汉字的笔顺规则[J].汉语学习,1980,(5).、王力先生的《正字法浅说》[注]王力.正字法浅说[A].王力论学新著[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1983:308~328.和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为标志,恢复了对笔顺的研究。最近二十年来这方面研究获得不少成果。很多学者纷纷发表论文,提出各自整理的规则。除了基本规则外还提出很多补充细则,寻找“选择规则的规则”,徒劳无益地试图弥补漏洞。这一点下文还会提及。
台湾方面,笔顺研究未曾停过,陆续有人发表一些成果。如祝嘉《书学》(1958),陈舜齐《笔顺指导手册》(1961),林以通《笔顺教学研究》(1967),黄静吟《汉字笔顺研究》(2005)等。1996年由学者专家组成的项目小组完成《常用国字标准字体笔顺手册》,通过台湾当局“教育部”予以发布。该手册有17条笔顺基本法则。
大陆学者们整理出来的笔顺规则有好多种。下面举出有代表性的几家做比较。
表1 4家笔顺规则对照表
据丁耀武调查[注]丁耀武.现代汉字笔顺规范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李炳泽的7条为基本规则,即文以战的6条加上“先中间后两边”。上表1还显示各家附加的细则各有不同。以下除特别说明外,“笔顺规则”即指李炳泽的规则。
(三)现有规则存在的缺陷
对现有笔顺规则的反思和检讨甚多。比如丁耀武指出现有笔顺规则存在4个问题:笔顺规则相对繁琐、难记;部分规则之间相互掣肘;部分规则间参照的依据不同;部分规范标准存在失范现象。[注]丁耀武.现代汉字笔顺规范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邵蔼吉[注]邵蔼吉.汉字笔顺基本规则之新表述[J].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6).将《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个字的规范笔顺与笔顺7条基本规则比对,发现有大量反例:“先横后竖”反例至少有80余字,“先撇后捺”反例282字,“先外后内”反例100多字,“先两边后中间”至少100多字。合计500余字。与总字数相比,占比虽不大,但是其中常用字很多,不可小觑。其余三条(“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里再封口” )虽无反例, 但未指出什么样的字要用这样的规则来写,所以也不能算是完美。
丁耀武和邵蔼吉把笔顺规则和笔顺事实对比之后才发现问题。其实,规则的表述本身就矛盾重重。
王翠叶对语言文字标准制定编写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九项标准:“科学性、适用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统一性、程式化、通俗性、准确性”“其中科学性与适用性的结合最为重要”。[注]王翠叶.语言文字标准制定编写的基本要求[J].语言文字应用,2010,(1).按这些要求评判,可以说现有的笔顺规则不科学、不合格,因为这些规则相互抵触,适用条件不清,逻辑关系混乱。
首先,各条基本规则适用对象不同。“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指笔向、笔画顺序和部件顺序,“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则指笔画顺序,而“先里面后封口”等针对部件顺序。
其次,“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上下”“左右”如何判定?
再次,字面上看规则间的相互冲突尤其明显:
(1)“先横后竖”。傅永和的笔顺规则既有“先横后竖”,又有“先竖后横”。这一来,两个条款直接冲突。只有熟悉复杂的补充细则才能知道何时适用哪条规则。
(2) “从左到右”“由外到内”和“先中间后两边”两两冲突。
(3)“先里面后封口”。“封口”的部分当然在“外面”,于是这条就跟“由外到内”冲突。
笔顺规则抵牾矛盾的原因在于汉字结构复杂,通常需要好几个规则配合使用,可是如何配合却没有交代。也就是缺少“选择规则的规则”,即“笔顺元规则”。
缺少元规则这一点对教学影响尤其大。卢珍发现[注]卢珍.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研究[D].华中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14.,“笔顺偏误最多的‘业’字”,留学生的笔顺有的按“从左到右”;有的按“先两边后中间”;还有的先两竖后横,最后写两点(“先中间后两边”和“先上后下”组合);甚至还有的先横再两竖,最后写两点(“先横后竖”“先中间后两边”组合)。原因就在于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哪条规则。
(4)笔顺规则粗疏不严谨。试以“口”字为例。前文曾经说明,这个字的笔顺安排系依据书法笔顺,起笔和第二笔是“先竖,后横折”。现在看一下,这种安排是否可以用现有的笔顺规则来解释?
“先竖,后横折”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把它看成“先竖后横”。表1显示,只有傅永和承认“先竖后横”,他并且详细说明了“先竖后横”的4种情况,但是“口”是竖笔的笔首与横笔的笔首相接,跟四条都没有关系。傅永和在文章里举出了很多的例字,偏偏就没有提到“口”字。第二,把它看成“先竖,后(横)折”。然而表格中没有一家提到这样的规则。由此可见,无论采用哪种理解,现有基本规则都不能解释“口”的笔顺。“口”作为一个部件,其构字能力最强。在2,5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中,部件“口”参与构字472个,占全部字数的18.8%,若加上与“口”相关构字能力超过40字的部件“日”(222字),“虫”(69字),“田”(64字),“目”(47字)和“白”(40字),总字数达到914个。[注]统计数字来自“基础教学用现代汉语常用字部件构字数降序排列表”,https://wenku.baidu.com/view/0867a7a20029bd64783e2cb0.html。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汉字包含有“口”部件。这一现象只能证明现有笔顺规则用处有限。只是由于“口”的规范笔顺和通用笔顺一致,所以人们不容易察觉存在的问题,习以为常罢了。
(四)造成笔顺规则难题的原因
1.表面原因
顾名思义,笔顺规则应该覆盖每个字从起笔到收笔的书写的动态全过程。然而现有的笔顺规则恰恰只是对部分字的书写过程的局部、静态的反映。关于这一点,孙学峰做过一个很好的表述“笔顺问题是在动态的书写过程中产生……出于称说和研究的便利,人们只能将这些在历时、动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空间静态的方式展示出来”。[注]孙学峰,王向华.论笔顺[J].宁夏大学学报,2011,(5) .诸多问题由此而来。具体来说:
(1)现有规则不指出从何处起笔。张静贤引用一位美国留学生话“汉字那么多笔画,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他指出“这是所有初次接触汉字的外国人的共同心态。”[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卢珍“发现留学生书写汉字落笔的第一画往往大相径庭。”[注]卢珍.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研究[D].华中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14.据孙琳调查,“大约10%学生苦于不知道从何开始下笔写字”。[注]孙琳.汉字习得与汉字教学实验室[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根据我们的经验,有这种困惑的学生远不止这个比例。石定果[注]石定果.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20年前就曾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初学汉字时,“结构复杂难落笔”者占39%,“笔顺困难”者占49%。
(2)现有规则不指出从何处接笔,原因是说明说的缺少笔顺元规则。王力先生说:写“其”字不能只根据“先横后竖”把4个横都写完,再写两竖。“因为根据‘先外后内’的口诀,应该在写完两个长竖之后再写两个短横”。[注]王力.正字法浅说[A].王力论学新著[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1983.至于为什么这样接笔,或者说“先横后竖”为什么要让位与“先外后内”?基本规则没有说明。
(3)现有规则只覆盖汉字部分结构特征。以笔画关系而言,基本规则只讲“先横后竖,先撇后捺”。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笔顺的实际情况远非现有规则可以包括。目前着眼于语文教学的代表性笔画是六笔画系统。如采取六笔画系统,则笔画间组合关系至少有 6x6=36种情况。而在上文中列举的各家笔画规则中都只提“横竖”和“撇捺”两组4个笔画的先后关系。实际情况复杂得多。试以“折”为例:
A.横-折:先横后折(宅末二笔)——先折后横(尹)
B.竖-折:先竖后折(日)——先折后竖(丑)
C.撇-折:先撇后折(匕)——先折后撇(龙)
D.捺-折:先捺后折(爷)——先折后捺(又)
E.点-折:先点后折(鸟第三第四笔)—先折后点(鸟第二第三笔)
F.折-折:先上后下(书)——先左后右(成)
从这些结果来看,笔顺规则太笼统,没有多大实际用处。为了让规则具体化,具有针对性,人们编制出各种细则。[注]傅永和.汉字的笔顺[J].语文建设,1992,(10).繁琐复杂的笔顺规则难以掌握和运用,对教学非常不利。卢珍发现,“留学生们在书写汉字时往往不运用教师教授的笔顺规则,采用自己习惯的随意书写方式,只有在书写笔画简单的汉字时才运用笔顺规则。”[注]卢珍.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研究[D].华中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14.据我们了解,这种“笔顺策略”在留学生中十分普遍。
不少学者对细则的价值有着清楚的认识。张静贤说:“想依靠规则的具体化(繁化),来实现笔顺规则的标准化是不现实的”。[注]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所以他主张“笔顺规则宜粗不宜细”。
苏培成先生有个非常生动的说法“网眼再密,照样有鱼跑掉;规则再繁复也仍然会有例外。”[注]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306.
2013年11月13日《新闻晨报》刊登一篇对傅永和、费锦昌两位先生的采访记录。傅先生说“汉字的笔顺,它不是规律性的,它有很多特例……这么多年来,人们的意见,就像年轻人所说的,‘我不需要了解汉字的历史,你就给我一个统一的规范’,老师们也是这个要求。如果从教和学的角度,这是方便了,可是,你要征求语言文字专家、书法界专家的意见,那是难以通过的。”费锦昌也说“在这个《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不是每个字都能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写。比如说‘及’和‘乃’,为什么前者先写撇,后者却后写撇,这个是讲不出道理来的。我认为,对于一些争论点,可以集中起来做个讨论,这个规范有优化的余地。”
既然“讲不出道理”,那么添加细则又有何必要有何用呢?
2.深层原因
为什么现有的笔顺规则只能对书写过程作局部的、静态的反映?为什么规则之间会矛盾冲突?为什么补充大量细则后仍然不能避免这一窘境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讨论一下“规则”这个概念。
规则是多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规则有描述性(descriptive)与规范性(nomative)之区别。前者宣称事件(包括人之行动)的某些序列“是什么”和,或者“不是什么”,而后者所陈述的是这些序列应当可预见性的发生。按规则理论,前者是“经验产生主义”的产物,后者则是“理性设计主义”的产物。[注]童世骏.论规则[J].东方法学,2008,(1);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5;何骏.模仿与规则[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根据这一说法,笔顺规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规定性笔顺规则”。产生于写字之前。内容为“根据字形特征,规定笔顺安排”。特点:(1)预设性。它是为汉字书写预先设定的一套程序,字形特征相同则笔顺相同;(2)动态生成性。笔顺可以自动推演出来。这两个特性赋予它充当“书写指引”的功能,引导书写者按照顺序一笔一画完成整个字的书写。所以又可称为“生成性、推演性规则”。不难想到,有了规定性笔顺规则,“笔顺规范字表”之类也就可以退出舞台。对这种规则的评判标准是“对不对”,即按照规则写出的汉字是否准确。这样的规则只依据字形结构,反映各个组成部分(笔画和部件)的空间位置关系,即完全采取文字学的标准。位置与笔顺严格对应,“刚性”显著,非常客观。[注]王翠叶.语言文字标准制定编写的基本要求[J].语言文字应用,2010,(1).
(2)“归纳性笔顺规则”。产生于写字之后。内容为“根据某个笔顺安排,描述字形特征”。特点:(1)归纳性。它是对所有汉字(或特定字库)所有笔顺安排的共同规律的提取结果;(2)静态描写性。为每个笔顺安排描述对应的字形特征,即解释该笔顺安排的依据。所以又可称为“描写性、解释性规则”。对这种规则的评判标准有两个:一是“真不真”,即规则的每一条都必须出自真实的书写习惯。比如,“下四点”(杰点熙然焘),可以归纳出“从左到右”的笔顺(四点依次为1-2-3-4),却不能归纳出“或右或左”或“交叉往返”的笔顺,因为没有人按照4-1-3-2或1-4-2-3之类的顺序书写;二是“全不全”,即是否能够对任一笔顺安排提供合理的解释。
那么现有的笔顺规则属于哪一类规则呢?文以战先生说:“汉字一个字一种样子,笔画的顺序也各有不同,没有法定的正式规则。这里说的一般规则,就是约定俗成的一般习惯。”[注]文以战.汉字的笔画与笔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7.他说的“约定俗成”是学界的共识。[注]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70;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4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305 .毋庸置疑,现有的笔顺规则属于第二类,即归纳性(解释性)规则。
由于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和笔顺多样性,造成笔顺和字形特征不对应,无法完成通过“归纳共同规律”提取“笔顺规则”的程序,而只能借助于“柔性”,“适当地”加以选择。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忄”有3种不同笔顺的写法,相应地可以提取三条规则:“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和“先两边后中间”。后两条恰好互相矛盾冲突。从表1可以看出,各家都放弃第三条规则。不过,规范化笔顺不受“先中间后两边”的约束,而是按“先两边后中间”先写两边的“点”,后写中间的“竖”。
事实上现有的笔顺规则不可能具有很强的规定性,所以差不多每条“规则”前都可以加上“常常”两字。
比如“先横后竖”和“先竖后横”,实际就是“有的时候先横后竖,有的时候先竖后横”。这样看来,所谓“笔顺规则”还不如说是“常见笔顺”更为恰当。
然而无论笔顺研究还是笔顺教学,人们常常把现有的归纳性规则混同于生成性规则。这是一个致命的毛病。遗憾的是这一点至今尚未引起注意。仅举一例:
很多研究者对“同形不同顺”最为不满。如王翠叶“看似一类字,却不能依据同一条规则确定笔顺”,[注]王翠叶.汉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回顾及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5,(1).给出的例子是“刀乃几”。这3个字都由撇和折两笔组成。“刀乃”依据先外后内和先折后撇而定,而“几”则依据先左后右和先撇后折而定。其实现有的规则本来就是从部分笔顺现象归纳而来,并不具备“确定(生成)笔顺”的功能。很明显,抱怨“同形不同顺”是潜意识中误把解释性规则当成了生成性规则。
教学中不少教师反复强调规则条文,却不说明是“这个字”要这样写,结果学生就把规则推广使用。比如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中”字第一笔写“竖”,理由是“从上到下”;“可(哥哥)”字起笔写横后紧接着就写“竖(钩)”,理由是“先横后竖”。
现有笔顺规则的特点与生俱来,无法避免。无论怎样修改,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也还是非常有限。即使把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却仍然不知道写一个字从哪儿开始起笔,也不知道第二笔以及随后应该写什么。正因为如此,有人把这样的规则斥之为“学究教人之法” ,[注]陈德芸.德芸字典[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0.还有人干脆主张“忽略笔顺问题”。[注]安然.非汉字圈学生的笔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六、关于笔顺规范化和汉字笔顺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笔顺规范化工作的建议
第一,关于现有的“现代汉字笔顺规范”。这个规范不宜轻易做调整。丁耀武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文信息司拟调整7000通用汉字范围内少量字的笔顺,如:明确两个字的笔顺(火鬯),改定4个字的笔顺(方万脊敝)。我们认为需要调整的绝不止上述6字。如果不做深入的研究和通盘的考虑,零打碎敲,小修小补,可能会治丝益棼。1986年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时对少数几个字的调整就是前鉴”。案“治丝益棼”原本是王力先生就汉字简化提出的警告。丁耀武用到笔顺规范工作上,很有见识。
笔顺规范对每个汉字都给出了具体的笔顺安排,这种安排不可能“从众”,因为“从众”没有可操作性。如何证明谁是多数,谁是少数?实际情况是只能依据某些书法家的权威笔顺,主观色彩强,柔性十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很多字的规范笔顺提出批评意见。
鉴于上述情况,可以考虑把现有的“笔顺规范”降格,改称“现代汉字常见书写笔顺”,充当书写参考,使之名实相符。可以预见的是,常见的种种质疑声就会随之平息下去。
第二,关于笔顺规则。王翠叶提出今后笔顺规范化工作要补充笔顺规则。这是政府部门的设想。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整合现有各家笔顺规则,根据张静贤“宜粗不宜细”方针提出几条“书写笔顺一般规律”,以方便使用。
学术界还有另外一种思路。“笔顺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书法上关于笔顺另有一套规定” ,[注]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53.各种书体可以具有不同的笔顺。[注]万业馨.应用汉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4.根据这个考虑,高家莺等主张“以后统一笔顺规则时,可以考虑为某些字的正楷体和行书体制订不同的笔顺”。[注]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5.在我们看来,“制定不同笔顺”并不难,但是要想做到“统一”完全没有可能。
(二)关于汉字笔顺教学的建议
第一,为海外汉字教学开发生成性笔顺规则。易洪川认定“我们没有也无法概括出一套简单明确、一以贯之、普遍适用的写字笔顺规则,无法让学习者举一反三地去掌握一个个汉字的写字笔顺”,“通过实行有限规则来推断通用字笔顺的‘笔顺规范化’难以做到。”[注]易洪川.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如果指归纳性规则,他的意见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要是指规定性规则,情况就不同了。
我们主张开发生成性笔顺规则。它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简单明确且覆盖书写全过程的实用书写指引。我们按照这个设想,已经构拟出一套笔顺规则。新规则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它完全不考虑传统习惯,完全不顾书写的美观与快速,更不考虑汉字的演变规律,只在意笔画的空间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新规则显得非常极端。已经习惯按现行笔顺写字的人一定会觉得非常不舒服、不适应。不过,新规则的优点也十分突出:简单,系统规整,笔顺依据清晰,非常易于理解和掌握应用,因此特别适用于海外基础阶段的汉字教学。新规则的应用前景如何?社会接受程度如何?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实践加以检验。有鉴于此,我们把新规则称为“现代汉字书写笔顺方案”。我们已发文简略地介绍了该方案的基本原理,并且提供了几个实例,可供参考、试用。[注]黄金城.从高处起笔[J].汉字文化,2016,(6).
第二,对来华留学生入门阶段的汉字笔顺教学有两个选择。其一,采用新开发的生成性笔顺规则,让学生掌握自行生成笔顺的能力;其二,采用降格后的“常见笔顺”,同时采取很多教师的习惯做法,强调书写要正确,但是对笔顺的教学可以维持较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