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资料的“嵌入”有讲究

2019-04-08董君梅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嵌入子期伯牙

董君梅

在阅读教学中,课外资料的补充能够更好地丰富文本内容、丰满人物形象、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解读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有些教师因对补充课外资料要达成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把握不准课外资料出现的契机、利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时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必须把握好课外资料嵌入的内容、位置、契机,才能让文本与课外资料的补充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丰富知识储备,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助推情感的升华。

一、选好嵌入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盲区”

一篇课文所能链接的内容不胜枚举,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典故解读、作品中人物经历等等。而这么多的内容,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能够最大化地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深入理解。

有些问题孤立地凭借文本,怎么讲学生也不明白,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有“盲区”。如学习《长征》一诗时,由于学生对长征内容知之甚少,很难直抵诗心地去体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此时把红军途中遇到的天险、每天经历的战斗、战士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结合醒目的数据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远征难”难于上青天有了直观而深刻的感悟,更是透过这些数据(如乌蒙山海拔2900 米。一层教学楼大约3米,乌蒙山2900 米,相当于1000 层教学楼的高度),对战胜这些困难的红军战士肃然起敬。

教学实践证明,课外资料内容的选择只有考虑到学生的“盲区”、顺应文本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二、找准嵌入的位置

明晰了嵌入的内容后,我们还要思考把这些课外资料镶嵌在教学的哪个环节更适切。例如,有教师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把与这首诗相关的“安史之乱”的课外资料交流放在了学习理解诗意之前。结果学生在体会杜甫因何而喜时,只关注了诗中的内容,不能有意识地联系“安史之乱”的信息资料——文本学习是文本的学习,资料的交流是资料的交流,二者各自为政,毫不相干。同样的内容,另一位教师却把“安史之乱”时作者以及周遭百姓颠沛流离的生活的资料链接嵌在了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欲狂”的问题思考时。学生以此为思维凭借来推想人物内心世界,明晰了作者狂喜的原因更多的是为祖国重获统一,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读懂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爱国情怀找到了依据。

同样的诗作,同样的资料,不同的嵌入位置,换来大相径庭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或许会问,寻找课外资料位置的嵌入点有规律可循吗?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把课外资料投放在以下两个位置上,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嵌于重难点突破之处。

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学就好比是爬山过程中的陡坡,是一场战役中的攻坚战。所以我们教学这些问题时除了细细品悟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外,还需要提供资料,帮学生运用资料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白杨》一文时,分析“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一句时,学生不明白爸爸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此时插入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边疆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图片和资料;加入对课后补充资料《帐篷》的朗读和理解,学生终于懂得了爸爸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清楚了文章借物喻人手法的妙处,更对和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心生敬意。

2.嵌于情感体验之时。

学习《七步诗》一诗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曹植百感交集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地体悟,能更恰切地传达作者此时的心声。我补充了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学生结合这些资料,说说曹植在作这首诗时,心里可能想到了什么事?此刻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学生结合这些资料读出了曹植此刻悲痛、埋怨、愤怒、不解、规劝的复杂心境。这样立体、可感的资料的嵌入,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三、掌控好嵌入的契机

嵌入的位置找准了,什么时候嵌入合适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课外资料嵌入的契机亦如此。教学《怀念母亲》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能从“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我的愿望没有实现。”等文字中模糊地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对为什么这么悔恨、愧疚的原因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于是我把改编了的《一条老狗》的补充资料发给他们。读了这篇文章后,孩子们明白了作者悔恨的缘由更多地来源于少时与母亲的分离,源于作者“到了那时候,自己手头有了钱,我将首先把母亲迎至济南。她才四十来岁,今后享福的日子多着哩。”梦想的破灭。再一次从作者细腻的笔触中,感受到了作者“抱终天之恨”的情感,切己体察到了作者耄耋之际,提到母亲仍潸然泪下的缘由。

再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孩子们对“伯牙摔琴值不值?”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议。在学生辩而不清时,我首先补充了“伯牙与子期弹琴论道的音频资料”。孩子们一下子听明白了子期与伯牙能成为知音不仅因为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更因为他们拥有同样高远的志向。接着补充伯牙弹琴时,国王、大臣不屑一顾的表现,让孩子们理解了伯牙知音无觅的苦闷。从而理解了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他觉得今后再也不会遇到子期这样知他心、知他琴、知他志的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读懂了“知音难觅”的含义,理解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外资料出现的最佳契机,就是在学生对文本解读出现困惑、深化理解出现阻碍、情感体验缺乏基础之时。

面对琳琅满目的课外资料,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课外资料嵌入的内容必须立足服务于文本,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目标,课外资料嵌入的位置要不偏不倚,课外资料出现的契机,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这种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基础上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拓展,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最有力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嵌入子期伯牙
重逢
伯牙鼓琴
知 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医技预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