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2019-04-08黄献萍
黄献萍
(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河池 530700)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发病率较高,致残率、死亡率也比较高,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1]。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通过提高患者脑组织血流供应,提高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效果[2]。基于此,我院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8:14,年龄48~79岁,平均(57.3±2.4)岁,神经功能缺损(25.46±2.18)分,中医证候积分(45.23±3.28)分,观察组男女比例15:17,年龄43~78岁,平均(52.2±3.4)岁,神经功能缺损(23.35±3.02)分,中医证候积分(46.17±2.42)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积分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6小时,不在溶栓时间窗者;③发病时间<2周;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在25分以上;⑤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中医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⑥中医证候积分≥42分;⑦均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且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实施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Qd,尼莫地平30 mg/d,Tid,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基础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同时予补阳还五汤治疗,主要成分: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各6 g,赤芍9 g,当归尾9 g,生黄芪125 g,每天1剂,煎250 mL药汤,分早晚两次服。10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4]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项目: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言语、上下肢和手肌力、步行能力等,最高分为45分,其中0分表示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现象,轻度为0~15分,中型为16~30分,重型为31~45分。
中医疗效评价按照中风病证候量化诊断标准中的气虚证和血瘀证积分[5]进行评价,血瘀证主要评价项目:舌质、头痛、面色、脉象,总分30分;气虚证主要评价项目:舌质舌体、汗、体态声音、心悸、二便、肢体、面色、脉象,总分30分,两者积分相加为中医证候积分的总分。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价:痊愈: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用率(%)表示治疗总有效情况,行卡方检验;用(±s)表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7%。见表1。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n(%)]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2 36.35±3.02 18.34±3.27观察组 32 35.46±2.18 13.27±2.41 t—1.120 7.060 P—0.235 0.000
3 讨 论
在本次治疗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改善脑功能。临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脑卒中,其中重用生黄芪起到大补脾胃之元气,气旺血行,淤去络通。当归尾擅长活血,兼能养血,化瘀而不伤血。赤芍、红花、桃仁等均能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因此中药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运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致残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