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2019-04-08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躯体

王 彪

(普安县中医院针灸科,贵州 黔西南 561500)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出现异常引发周围性面积瘫痪,患者常表现为口眼歪斜、没办法完成抬眉、闭眼、嘟嘴等基础动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1]。本次研究为分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选取至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研究对象:将在此期间至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参数: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其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17岁~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1±1.26)岁。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为19岁~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37±2.26)岁。在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醋酸泼尼松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0636,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g。地塞米松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0036,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治疗,每天1次,每次10 mg,连续治疗7天。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温针灸治疗,取患者患侧太阳、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用0.35 mm×40 mm的针灸针进行针灸。在患者患病1周内对患者进行轻刺激,在进针之后不采用补泻手法;在患病1周后逐渐加强刺激,平补平泻,得气为度。将温针灸实施在下关穴处,每次灸2壮。连续治疗6天,待休息1天后进入下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1)面部残疾指数: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将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数据处理,将治疗有效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将患者相关手术指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14.17±2.24 24.71±3.53 8.31±1.59 7.05±1.02对照组 40 14.25±2.43 20.62±2.24 8.54±1.46 7.82±1.98 t值 — 0.15 6.18 0.67 2.18 P值 — 0.87 0.00 0.50 0.03

3 结 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属“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中医认为患者发病是由于患者正气不足,脉络较为空虚,风邪乘虚侵犯经络,使面部足阳明筋脉受到创伤所致,针灸治疗可使患者面部症状得以改善。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24.71±3.53)明显高于对照组(20.62±2.24),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7.05±1.02)明显低于对照组(7.82±1.98),P<0.0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体原因为:温针灸在治疗中保持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以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通过温针灸治疗将足阳明、手太阴的邪气得以释放,对周围神经不会造成损伤,同时还加强周围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带来的水肿与压迫,对病情得以控制[2]。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缩短病程与治疗时间,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促进病情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治疗在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增强患者治疗效果,缓解面瘫状况,在临床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躯体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