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某县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2019-04-07陈灵凤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32期
关键词:综合效益土地整理层次分析法

陈灵凤

摘   要:一个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应该能够最大的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最大化。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以湘南省某县4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综合判断模型,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对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  层次分析法  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1(b)-0235-03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1]。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活动以农地整理为主,农地整理是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一个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应该能够最大的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整理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社会效益旨在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应;生态效益是指通过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效益。土地整理中的此三项效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分析评价。比如,排灌设施的建设在经济上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社会效益上可以方便农民生活,而在生态方面也能防止水土流失。可是同時,这也可能会带来许多的生态问题,比如会带来对农田小气候和小型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利用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总合,才是土地整理的充分条件,是土地整理的一组完整的准则[2]。

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目标仍停留在扩大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层面上,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目标的阶段。农地整理项目效益分析也多从耕地数量方面入手,对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以及综合效益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则不够完善。农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湘南某县4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该项目区是湘南省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重大工程的备选片项目,项目涉及4个行政村。266.67ha(其中水田面积173.96ha,占建设规模的65.24%;旱地52.18ha,占建设规模的19.57%;农村道路2.53ha,占建设规模0.95%;其他草地2.12ha,占建设规模0.79%;河流0.60ha,占建设规模0.23%;沟渠5.19ha,占建设规模1.95%;田坎30.09ha,占建设规模11.28%);另外项目区非建设规模全部为不动工面积,主要为项目区居民点,不动工的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等。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考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在掌握了项目区大量基础资料的情况下,根据以下原则确定评价因素及建立评价模型。

(1)综合性原则。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不能以偏概全,对各项效益都要有比较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2)地域分异原则。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指标体系,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

(3)差异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对当地的土地整理效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无差别或差别不大的指标不能列入评价指标体系。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尽可能选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资料,对难以统计和收集的数据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从而减少数据收集的困难性[3]。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在进行评价时,对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量化,不能定量化的,在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语言化赋值,做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在以上五个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分析项目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并与熟悉实地情况的专家、学者、干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经济效益指标4个,分别为农地单产增加率、项目区总产值增加率、静态投资收益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社会效益指标4个,分别为道路通达度、土地利用率、新增耕地率和人均年纯收入增加量;生态效益指标3个,分别为灌溉保证率增加量、土地垦殖率和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以上指标均为增加值的形式,清楚表现了项目实施前后的动态变化。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0、方案层C、准则层F。各指标的具体名称及指标涵义如表1所以。

2  评价结果

本文引入“1~9标度”,通过实地考察并与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学者、干部、技术人员和部分群众分析讨论,综合各方面意见,对模型中的各因素建立判断矩阵。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得出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综合评价值就是每个项目效益在考虑了上述的各指标后得出的评价值。该值的大小反映了各项目实施效益的大小顺序。评价值越大, 则此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越好; 评价值越小, 则此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越差。经过大量的实际工作考察验证,综合评价值为0~0.1的项目为较差项目,0.15~0.35的为一般项目,0.35~0.5为较好项目,0.5以上为优良示范项目。

3  结语

本文以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影响,为日后其他相似地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客观准确地反映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优劣。本研究在项目区的实践当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比如,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加大了实际工作中的难度,重复工作量加大;若能将各影响因素还原成某一统一的标准,将比层次分析法更能精确的表现影响的方向及大小。这则需要我们的土地工作者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岩,赵庚星,王瑷玲,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98-101.

[2] 李霞,刘秀华.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5-7.

[3] 张波.AHP基本原理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109-113.

猜你喜欢

综合效益土地整理层次分析法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