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19-04-07俞成涛孙月梅叶霞
俞成涛 孙月梅 叶霞
摘 要:新工科建设对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优秀的基础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特殊教学能力。讨论了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五位一体”教学评价机制、组建能力互补协同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代替教师个人为考核主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措施。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6-102-05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我国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制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急需加强工科的建设。2017年以来,教育部发起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 [1-3],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党的“十九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从现在起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高等学校进入综合改革时期,一切改革最终都归结为卓越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探索。“大学者有大师也”,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国家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新工科的建设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组合模式[4]。基础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基础能力是不分年代、不分区域、不分专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中,为达到某些特殊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新工科建设要求各类高校(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开拓创新,开展多样化探索,为培养大批工程科技人才作出贡献。其中,地方高校应侧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地方输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应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融合进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树立相应的自我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主动性。
2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2.1 基础能力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大多是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其中非师范专业人数占较大比例;研究生学习阶段又侧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很少涉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导致青年教师入职时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专门的教学技能。大学连年扩招,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青年教师入职之后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做教学准备,就要开始承担教学工作。在尚未了解和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对教材的掌握、运用和研究程度未达到合格水平,没有清楚了解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整个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的情况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 特殊能力欠缺
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能力的获得要求教师深入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将实践经验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而青年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生,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技术需求等了解得不多,教师本身也缺乏创业意识,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创新与创业能力教育。
2.3 考核政策失衡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具备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高校科研应该促进教学,教学才是高校的首要职能。然而,地方高校的教育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决策、教师考评及晋升制度等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社会声誉和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由于受到现有的国内高校排名评价体系(如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在制定教师评價政策时普遍更注重见效快和可量化的科研工作,将周期长和难以量化的教学发展放在边缘地位。在这种功利性评价政策的引导下,大多青年教师本身科研能力已经较为成熟进入收获期,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更愿意将自己的重心放在发展科研工作上,对于教学工作则是采取差不多就好的敷衍态度。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更不会主动花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而对于一些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由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也不愿意主动开展教学研究,让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任务。这就形成了教师基本都是到点上课、下课走人的状况。教师只要能够维持教学现状,按照学校对教学工作考核的唯一标准(即达到一定的教学学时),短期内仍然可以相对容易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热情得不到鼓励,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严重受限。
2.4 培训机制不完善
虽然,现今各地方高校大多已经对新进教师开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岗前培训,但培训内容多是理论性的,对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少涉及。而传统的老教师带新教师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初衷是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各高校的管理规范程度、实施力度、实施内容参差不齐,加之高校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的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老旧,导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愿意投身教学发展工作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学习平台和学习途径,只能各自为战,各显神通,教学方式始终以传统讲授式为主。
3.3.2.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活动
首先,充分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学过程只有结合恰当的教材,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然后充分研读和探究,并完全掌握和运用教材。在选择和编制教材的过程中,担任实训实习课程的教师,可对任课教师提出在开展实训实习过程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并提供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任课教师可据此来确定该专业学生在自己担任的课程中应侧重学习的知识框架。同时,将实践中的问题融入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担任实训实习课程的教师应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实时更新实训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与社会的快速接轨做准备。
其次,合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在娴熟运用教材的同时,充分应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开拓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的宽度和深度,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要学习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领先的新教育模式。
再次,开展形式丰富多变的教学比赛,以赛促进。以教学团队为参赛对象开展教学比赛,每个团队集体准备教学比赛内容。评委组成应广泛包括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教师、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等,从而可以给参赛人员一个正面的意见反馈,帮助教学团队调整和提升教学能力。完成教学活动之后,要及时开展针对学生、企业的访谈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了解毕业学生的工作感受、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及人才需求,从而获得反馈意见并据此调整修改教学方案,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3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料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也要与时俱进。高校教师需要积极地树立现代化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加强自身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出适应目前与未来发展形势的素质水平较高的专业化人才。高校需要加强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师创设有利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完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教学网络设施和多媒体设施。建设多媒体资料库,为教师提供各种多媒体课件素材,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授课特点加以选择、修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实效。要将发展成熟的适应本校学生水平的精品课程资料信息化,如录制教学录像、录入电子教案、发展电子题库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网络公开,以展示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改信息和教学资源。让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有效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周期长、时代性的特点,是涵盖教师职业生涯的长期活动。为适应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关键期的需要,以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工科的建设至关重要,这对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质进展;学校要发展更加合理的教师发展体系,提升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驱动力;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组建能力互补的优秀教学团队,实现共同进步。从而建设一支可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1): 10-11.
[2]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2):24-25.
[3]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4):20-21.
[4] 王欣.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探析 [J]. 科技视界,2018 (6): 75-76.
[5] 孙晓雅,徐 鑫.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研究 [J]. 科技视界, 2018 (5): 90-92.
[6] 李建法,吕建永,惠園园. 地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J]. 职教通讯, 2019 (6): 64-68.
[7] 朱小芹,唐煌. 大学物理分型教学实践研究 [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19(6):128-130.
责任编辑 祁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