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归因分析

2019-04-07刘昕

神州·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工匠精神

刘昕

摘要:当下“工匠精神”一词已成为了再次提振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理由”。如今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的严峻挑战。缺失“工匠精神”的状况对人才培养颇为不利。在缺乏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国家顶层设计尚待完善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借助于一系列路径来对“工匠精神”予以着力培育。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工匠精神”一词中,“工匠”两字所指的在于专业技能,“精神”所指的则是忠诚、专注等职业追求。由此,可以理解“工匠精神”即人文素养、职业态度、专业精神的结合体。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向来少于技能层面的训练。办学理念多以优先保障就业作为自身的导向,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的“功利化”状况,呈现出忽视职业精神培养、专注技能培训之状况。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方面,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教育一直有着有意无意的忽视,并进而造成了学生发生认知偏位、教师对自身职责弱化的状况,“工匠精神”普遍处于缺失状态。

二、“工匠精神”缺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学校“工匠精神”缺失与办学理念偏位

发展理念对人才培养产生的作用无需过多解释。而在生源素质“每况愈下”的压力下,高职院校纷纷想方设法将自身“转型”于本科方向,“工匠精神”被置于次要地位。本应以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符合的“工匠”為己任的高职院校却偏偏热衷于各种技能大赛、创业、升学等层面,“工匠”的教育氛围难以体现出来。这种缺少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思想的引领下校风、学风的浮躁便成为了必然之事。

(二)教师“工匠精神”缺失与能力专注度不够

作为“工匠精神”培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同样需要拥有“工匠精神”,但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尽管学历不低,但多不具备相应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职称、科研等一系列现实压力下,往往难以集中自身经力于学生本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培养之中。

(三)学生“工匠精神”缺失与职业认同感低

因为高职院校一般都“位于”高招录取链末端,其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多有悖于“工匠精神”。且其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些“顽症”都难以改变,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不少都是服从调剂者,并不感兴趣于自己的所学专业。所以学习这项最具有“工匠精神”的主业在很多方面都被置于次要地位。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作为培育“工匠精神”拥有者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拥有“工匠精神”。虽然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地重视“双师型”教师这一队伍的建设,并获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这种“双师型”教师在总体中的占比依然不高,队伍整体培养领域面临不少的问题。目前,中国大陆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功能、目标的设立方面依然沿用普通本科院校做法,有着明显的“学术研究型导向”。为此,若欲有效地引入“工匠精神”于高职院校,就要最大程度上从实际需求出发,充分提升引进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借助于狠抓教风来“扭转”学风。首先,作为高职院校应对教师引进的渠道加以必要的拓宽,打破轻实践、唯学历等消极思维,引进德才兼备、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高职教育。其次,应对先前的改变教师考评机制加以改变,将教师从职称评审、科研活动等中予以“解脱”,回归“教书育人”这一出发点。

(二)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自身情况,充分提升开发和设计“工匠精神”课程的力度,并将之作为必修课程,由此来使学生从内涵和实质上充分了解“工匠精神”,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将“工匠精神”加以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价值选择。此外,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也应将“工匠精神”教育适时引入,使之能够紧密结合于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

(三)重视教育教学活动的示范引领

精益求精向来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所在。而作为高职院校,其对学生所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榜样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国外在职业教育领域向来以“照操作规程办事”和“一丝不苟”作为核心理念——也正是这种职业精神,方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各种积极影响。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在所开展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才更应将指导思想定位为“工匠精神”,以职业教育所具备之“内在规律”作为自身活动的出发点,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注重细节,并尽可能地追求精益求精,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为学生做好示范。

(四)加快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之中的落实,必然要以充分体现企业主导作用作为“载体”。企业是职业教育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其中学生以学徒形象示人——此即为“现代学徒制”,其基础在于校企合作,活动核心则是对学生(学徒)的培养,其“支撑点”在于各方相配合,纽带则在于课程。引入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不仅注重师傅对徒弟技能的传授,更是在“工匠”师傅的传帮带中,实现对“工匠精神”的继承。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优质校企合作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安排更多的企业实践时间,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境和企业文化,依靠企业“工匠”师傅的精心指导,为学生提供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

参考文献:

[1]付敬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22)

[2]涂志军,彭韬.浅析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新丝路(下旬).2016 (11)

[3]罗三桂,施洁.慕课助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 (01)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工匠精神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