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19-04-07吴媚
吴媚
语文学科在各个阶段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学生的情感内涵、个人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学习态度等,将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相互融合,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构建语文核心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是经历悠久的历史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和内涵,应充分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具有个性差异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形成完善的价值体系和应用基础,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以及学习情况,融入传统文化知识,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我国储备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五《〈滕王阁〉序》一文时,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包括文章中心、文章意境、抒情手法以及表现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局部思路分析以及精彩语句揣摩进行学习,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该篇文章作者引用诸多典故,其特点展现为言简意赅含蓄有味、隐括旨义旨明句中、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多典浓缩加强效果。犹如在“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句中,该篇文章作者深入描写景物,一气呵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宛如置身于江南水乡,不由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该篇课文具有的文学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
二、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含义,优化课程内容的设计
当下,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外国文化的冲击,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应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代学生的基本素养,避免我国高中学生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继承和发扬意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重要的基础,具备交流和借鉴多元文化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学习,对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和内涵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在内心形成民族忧患意识,追根溯源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教师在教学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围绕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人物语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进行设计,重点突出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品味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以及将相合欢具有的意义。在该篇文章中,史记作者司马迁重点体现蔺相如捍卫赵国尊严的英雄形象,以及将相合欢对维护国家稳定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强化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不卑不亢、礼貌谦让、为国家奉献一切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重视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等素养,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2]。
三、建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应该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与生活实际建立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既符合新课程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获得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感觉。教师应以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配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观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或者图片,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传统文化学习体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3]。
结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既符合新时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需求,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建立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