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为青春期松绑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9-04-07陈肖伟
陈肖伟
“我有信心,我一定活过来。”2018 年10 月18 日下午两点左右,唐予心对父亲说了最后一句话,此时,这位初三女生已痛苦得无法大声说话。她很后悔自杀,但于事无补,4 个小时后,未满14 岁的唐予心被宣布死亡。
生前就读于湖南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的唐予心,一直是学习上的优等生,担任初三293 班班长,但在最近一次月考中成绩有所下滑,受到了教师、家长的批评。被母亲罚写检讨的当晚,唐予心在班群里表达了要自杀的想法。一群不谙世事的少年立即就“自杀”的话题展开了讨论,但劝说很快被诸如“死是解脱”“理想的方式是跳楼”等文字所淹没。近乎“热烈”的讨论,使得这起少年自杀事件在事前和事中都显得有点“张扬”。最终,唐予心死于一种叫秋水仙碱片的处方药,此药含有剧毒成分。一起服药的还有同班另外两名男生,二人目前已脱离危险。
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中学生自杀案例”,百度网页显示相关结果竟有84700 多条。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公布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20.4%的学生想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 年媒体上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共计79 例,其中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
以上案例与数据令人惊悚!回到校园,回到班级中来看,中学生自杀的原因虽不尽是在学校产生的,但作为班主任,在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我们有责任随时关注与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发现苗头,应及时疏导。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以退为进的策略较为适用于师生沟通,尤其适用于班主任了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定义理解
“以退为进”原本是一种战略或战术,被广泛应用于作战中。在日常生活中,以退为进策略是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阶梯,退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在形式上采取了退让,使对方能从己方的退让中得到心理满足,不仅思想上会放松戒备,而且作为回报,对方也会满足己方的某些要求,而这些要求正是己方的真实目的。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中的以退为进策略表现为先让一步,顺从对方,然后争取主动、反守为攻,再进行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三十六计》的“围魏救赵”一计中这样表述:“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作战就像治水一样,须避开强敌的锋头,就如同疏导水流;对弱敌则要进攻其弱点,就如同筑堤堵流。”这里讲的虽然是作战的道理,但放到师生交流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通过观察或者从家长和学生的反映中得知某位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境,往往第一步是要把相关的学生找过来了解情况。对于这些“当事人”,我们或许就可以先把姿态放低,从其他的小问题入手进行询问,即先“导流”,采用退让的方式,顺从学生所讲;而等“当事人”弄清了自己的状况,班主任再反守为攻,寻找学生话语中的矛盾契机逐个突破,进而解决关键问题。
二、适用范畴
以退为进的策略主要适用于班主任与学生日常的谈话中。因为学生的阶层不同,他们会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所以笔者主要根据学生的阶层,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了以退为进策略的相应适用范畴。
1.班干部培养工作
班干部可以说是一个班集体中的中坚力量,班干部心理素质过硬,对班级管理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到位有效,这将极大地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但班干部的培养是需要班主任付出切实的努力的。一些班干部在执行自己的职能过程中,或畏畏缩缩,或强硬加塞,导致不良后果,对其自身影响也较大。深究原因,其实是这些班干部自卑或自大的心态在作祟。
笔者曾听一个班干部讲述她的遭遇:“班里的麦克风坏了,我让大家每人捐5 毛钱出来,却被他们说成是贪污公款……”她心里的委屈自然不少,笔者听后也没有急于与她分析其中原因,只是全身退出,让她先把心里的苦吐出来。在她陈述的过程中,笔者偶尔默默点头表示理解,她的情绪慢慢也平缓下来了。待她说完,笔者首先肯定了她为集体出谋划策的想法,她很明显流露出感激的神情。紧接着,笔者让她好好回忆说她“贪污公款”的是很多人还是个别的人,那些人是很严肃地说还是开玩笑地说。她慢慢回忆,然后说只是某某某说了,很大声。笔者这才开始分析,包括她所说的某某某的日常品行、她作为班干部平时的做法有可能产生的别人对她的误解……笔者还没有讲到具体接下来的解决方案,她便笑着说:“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我没事了,谢谢老师!”看到她的笑容,笔者也释怀了。显然,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某些时候比起严厉的说教更有效。
2.中间层激励工作
中间层的学生一般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习压力。他们往往是班里最勤快的类型,因为有些学业跟不上或拖后腿,家人的期望值又很高,所以似乎在他们的思维里只有“勤能补拙”。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心里的疼爱是最多的,也最希望他们进步。但针对他们的问题,笔者从来都不会单刀直入。
一般情况下,笔者都退而求其次,先询问他们的家庭气氛或者学生间人际交往关系,像朋友一般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点滴。许多孩子都单纯真诚,把自己的开心和烦恼都一股脑地倾泻而出,这样,笔者就可以等到他们开了话匣子之后,再从他们的话语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契机,例如体会家人的辛苦,与好朋友形成良性竞争等,进而展开学习指导。经过积累和分析,笔者发现,其实,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很多时候孩子学习上不去,与家庭中的琐事是难以分开的。所以,当我们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后,许多孩子心扉打开了,心事没有了,学习上精力更加集中,这无形就是一种促进作用了。
3.后进生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思想变化是最明显的,关键是看班主任如何引导。这部分学生因为厌学或者基础差,花在学习上的心思不多,而放在其他事情(如打架、吸烟、拍拖、扰乱课堂等)方面的花花肠子就多得去了。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管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历来是很受重视的。
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一般会选择退开学习先教做人。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很重情谊的,有时班主任可以在有原则、有条件的前提下,顺应他们做出一些特殊安排,或者分配给他们一些特别的任务,他们会用配合的方式来报答。
4.特殊生关注工作
一个班里的特殊群体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变化最复杂。他们当中有些是来自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也有部分是留守少年,还有一些可能因为过度优越或过度贫困的家境产生了扭曲的心理。在中学阶段,因为生理上的变化,加上长期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他们往往变得很叛逆,家长则头疼至极。笔者接触这类的学生并不算少,笔者和他们沟通,常常是只讲故事不说理,而他们听完故事说感受。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避开直接关系他们自身的敏感区,让他们先放下抗拒,然后再反思自身。
笔者还接触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期中考试考得不理想,家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手机游戏影响,因而家长没收了他的手机并对他进行了一番说教。他为了表示反抗,坚持绝食了一周,精神不振,上课也受到很大影响。笔者与家长沟通之后把他找到办公室。不谈学习,不谈家庭,我问他:“你想过以后做些什么吗?”“捡垃圾去卖,做乞丐。”他完全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道他的家境极好,他是想证明自己可以不依靠父母,于是笑笑,继续问:“然后呢?”他想了一会,说:“不知道,反正我就能自己养活自己。”笔者点点头,说:“有独立意识,要求自强自立,很好。”他挺惊讶,但笔者接着说:“那你也不会选择住到同学家里去吧?兴许人家家长不一定同意呢。”他开始思考住宿的问题,然后似乎有点开窍了。笔者接着说:“真正的自强自立其实是应该摆脱对家长的依赖的。”他没有了之前的激动,笔者继续说:“真正的自强自立依靠的不是家长,而是自己,你有一定的聪明才智,也有一定的学习水平,当乞丐是相应的出路么?”他摇摇头。笔者紧接着语气严肃地问:“告诉我,你以后想做什么?”这回,他也很专注地告诉我:“老师,我想读书,读好书。”最后笔者才和他分析家里的问题。
三、使用原则
以退为进的策略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其教育对象是学生,而且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现象进行,因此,它的实施有其独特性。
1.针对性
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班主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有些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
2.实效性
中学生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往往对教师、对家长都有排斥和抗拒,班主任在进行教育之前可以通过与其好友、班干部或家人进行沟通,了解积累了一定的情况后再辅以以退为进的策略进行教育。学生经过倾诉,看到教师表面的退让,往往会消除,至少会降低他的抗拒心理,而班主任要时刻观察学生神态变化的蛛丝马迹,寻找契机;待教师变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的时候,他会更清楚教师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
3.典型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放下与教师面对面沟通的心理负担,也为了让学生更加信服教师的观点,我们在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时,可以先用故事切入。这样,班主任还要像学生那样,多学习、多积累,让自己所选的事例更加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学生爱听,道理自然不言而喻。
4.灵活性
但凡是教育,就从来没有固定的法则。以退为进只是一种沟通的策略,但在实施过程中,它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要学会放下班主任的威严和架子,用一种低姿势去亲近学生,建议谈话时双方都坐着或都站着,也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至于如何切入正题,怎么展开,效果如何,这都是一门艺术。灵活,才让以退为进的策略产生更大的效应和价值。
四、教育意义
以退为进的策略使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但它的意义却很深远。合理准确地使用实施这一策略,不仅能让学生更自主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自身的深刻反思,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班主任而言,它能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加亲近、更加信任自己的教师,也给教师积累成就感,为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工作产生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