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育”“与 心智教育”孰,重?
2019-04-07廖艺璇
廖艺璇
笔者有幸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研修培训班上听了伍魏教授的国学教育讲座。教授学贯古今、知识渊博,讲课的内容让笔者收获颇多。尤其是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对“知识教育”与“心智教育”的阐释让笔者感触颇深。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心智”的开发,从蒙学开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素质、个性、自我管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据《周礼》记载,周代的贵族子弟八岁进入小学,由当时负责教育的保氏进行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礼”指当时的宗法礼制,包括政治宗法、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乐”包括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射”是指射箭的技术;“驭”是指驾御战车的技术;“书”指的是汉字的形体结构类型;“数”即术数,包括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占卜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这六大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对“心智”和“智育”的教育是相互结合的。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也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尚自然、展个性”相似,也与当今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相近。
而我国的现代教育,却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心智教育”。因而出现了很多“心智不全”的“大龄儿童”。“高分低能”“啃老族”“妈宝”等社会热词的出现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这不但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影响了国民的素质,对国家、对社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而中国现代教育恰恰缺少对独立人格的培养。福泽谕吉说:“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媚人。”所以,笔者认为“心智教育”对现代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对“知识教育”更为重视。而对于学校来说,小升初、中考、高考始终是压在学校身上的大山,无法撼动。从社会层面上看,国人更加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心智”。每到高考,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社会媒体,关注的都是各地的“状元”,是各学校的“升学率”,而不是这些学校这些学生的“心智”问题。所以,学校对学生“知识教育”的重视是必然的。
现代教育因应试“指挥棒”的因素,重在知识灌输与机械的重复训练,再加上知识本身的割裂,基本放弃了智能的开发。这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教育结构链的不合理,设计违反人的正常发展规律,中小学负担过重导致对少儿天性的压抑,大学放任自流导致目标的模糊,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就是这一制度的代价与结果。
“心智教育”是关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思维成长的教育和培养。“心智教育”的目的,是养育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使之在个人发展能力、幸福感受能力和事业成功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更好地担当社会角色,实现人生价值。这对“人”这一社会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的富强繁荣。但是,就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评价学生更多的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心智教育”重视不够。因而,笔者认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心智教育”不可或缺,对“心智教育”的重要性应引起各方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