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微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07
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更符合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运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可将微课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阶段。
一、课前——运用微课提高预习效果
课前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通过学生提前对课程进行预习,可对课程基本内容获得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省去教师在课堂中一些不必要的讲解环节,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在课前阶段,相关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运用微课为学生制作相关的预习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并解决视频中设计的任务,如此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地域差异显著》这一课时,该课内容主要讲解的是我国东西部的地域差异。教师在了解课程所讲的内容后,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关于中部与西部自然环境、生活习性等的图片或视频,将其制作成十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视频的结尾针对视频内容,提出几个学生预习时需要解决的任务。例如,1.分析中部与西部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分条目列出来。2.从地域差异着手,探讨各地域之间如何进行交流与互补,以实现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制作完成微课视频后,在新课开始时将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自行下载,对微课视频进行观看并且阅读课本教材,解决视频背后附带的任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分享出来,用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笔者发现,采用微课辅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学生预习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也能顺利进行。
二、课中——运用微课突破重难点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关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是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2]。长期以来,以单纯讲解的方式常常让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流于形式,很多学生还表示通过教师的讲解感觉知识理解更难,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种问题,如若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课时,关于“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知识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微课。在微课课件中,可以插入1979年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沿海城市的变化,以对比的方式呈现图片,让学生从中直观地体会到改革开放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在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利好后,教师可以围绕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知识讲解的困境。而对于一国两制方针的解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加入港澳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推动海峡两岸交流等的视频,在视频中加入一些文字性叙述。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国两制方针的时候可配合播放微课,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合理控制微课暂停与知识讲解的切入点,以让知识讲解层次鲜明,使学生对知识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微课教学,对课程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课后——运用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
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教师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内容,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拓展能力,帮助学生收获到更丰富的知识[3]。通过课前与课中微课的使用,学生对文章的基础知识及重难点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相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借助微课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及延伸,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深入。
比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感受科技之光》这一课后,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现微课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掌握的知识,搜集相关的资料,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制作微课。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互联网收集当前最新的科技信息,将科技与生活联系,运用图片、视频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表现运用现代科技前后的一些生活变化。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学生可对课堂所学知识获得深刻的巩固及认识,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熟练,对于一些信息的集合难以通过操作实现,制作的微课逻辑性也往往较差。为此,在课后学生自主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现场指导或者网络在线指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微课设计,让学生课后实践积极性显著提升,并且让学生借助微课系统化及深刻化的知识,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价值。
四、结语
总之,微课技术的产生为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教师合理运用微课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上,相关教师需将微课贯穿到课上、课中及课后等整个教学阶段,以此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拓展了课堂教学时间及空间,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