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高级的善良,是学会共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品质融入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2019-04-07叶聿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友善共情视图

叶聿扬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用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达成师生共情。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教学,探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故事引入等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共情

据文载,善良是一个人高贵的品质,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还”。最高级的善良,一定要学会共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就蹲在角落里,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如果让我们来治疗他,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能会说:“你不是蘑菇啊,赶紧起来吧。”我们可能说上百遍千遍,甚至还会过去拽他起来,这个病人必定还是会无动于衷,一动不动地做自己的蘑菇。真正的心理医生是这样做的:他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蹲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了一会。病人不解地问:“你是一只蘑菇你怎么能动呢?”医生说:“蘑菇也可以动啊。”他说:“哦,原来做蘑菇也可以动。”所以他就跟着动。然后,医生开始吃饭,他就问:“你怎么可以吃饭啊?”医生回答:“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病人觉得对,也开始吃饭。几周之后,这个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学会共情,让善良更体贴。

我们认为,对于年幼的孩子,假如面对一个可怜的乞丐,身上衣服脏兮兮的;假如遇见一个瘫倒在地的病人,不停地呻吟着;假如看见街头一个被欺凌的“懦夫”,毫无助力……这一件件的事情,必定给幼童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铭记一生。

创设故事等言语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灵性。在七年级《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教学中,引入相关动情故事,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以视图观看等直观形式,启发学生感受共情

直观的视频、音乐“动态”资料,实物、图片等“形象”用具,对于学生形成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中产生感触,引发共情,这是教学的又一重要途径。

在教材中,有不少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视频资料或精彩漫画图片等,让学生去思考。在七年级《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教学中,“爆照,许多人还不认识我吗?”教学栏目,教师搜集相关微信的视图资料,让学生思考“‘线上朋友’可以变成‘线下朋友’吗?”这一问题。教师不妨例举相关“受害人”的典型视图资料,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触动。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分享感受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更为亲近。依词义,共情,也叫做神入、同理心,又作同感、同感力、投情等。共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视图资料,能很直观地让学生引发心灵的共鸣。

我们有一种感悟,看富有情节的电影电视片子,极易产生共情。英国有一个“共情实验室”团队,他们就是致力于通过阅读培养儿童共情力。

三、以实践训练等演示形式,激励学生发展共情

教学离不开实训,要让学生学会共情,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训“基地”来达成。共情能力的发展与训练需要一个过程。

1.找准教材的切合点,激发学生的共情之感 七年级教材“让家更美好”“敬畏生命”“情绪的管理——情绪感染、愤怒管理、如何安慰他人”“体味美好情感、传递情感正能量”“共奏和谐乐章”等,八年级的“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关爱他人”“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等,九年级“共筑生命家园”“共圆中国梦”“共享多样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涉及到“共情”这一共同话题。

我们就要根据这不同层次的共情教学内容,施于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2.遴选教学资源,飨于学生共情力的“美味佳肴” 教学资源,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起来才有“真实”质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激发学生共情力。

如,以“感动中国”人物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美好情感为何物,传递情感正能量;学生通过训练,在实际的害羞、焦虑、厌恶、恐惧、内疚等复杂的负面情绪,或羞耻感、焦虑感、恐惧感、挫败感等负面情感体验中,获得积极的正面情绪或正面情感;“青春有格”教学,通过“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生动实例实训,对于学生极为有益。

3.寻觅独特的教学意境,也是学生共情力培养的极佳路子 学生培养共情力的路子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达成“曲径通幽处”,共情之感升起了不一样的“色彩”。学生兴奋之情飘飘欲醉,学习兴趣自然生成。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记载,佛教鼻祖,佛家劝善思想;儒教先师,儒家孝悌思想;道教天尊,道家莫作恶思想……这些都是涉及经典的“共情”杰作,可以作为日常“友善”教育教学的另一面教材。

有人指出,因高度共情特质成就的伟人,其精神大都源于“共情”这种人格特质。共情才会使人际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实践活动等体验形式,感化学生浸透共情

学生活动,如参加军事基地实训、参观客家祖地等,对于培养学生难忘、快乐的体验,图报、动情的感恩等美好情感极为有益,可以完全让学生渗透“共情”的滋润,让学生神入其地,共情其境。

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少年法庭开放日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对于学生的感知力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组织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友善”的美德,是做任何其他事所不能比拟的,共情之感油然而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组织学生参加环保行动,思考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再非不快乐的事儿了。

总之,初中生尚处于模仿学习时期,具有鲜明的独特情绪情感记忆特征。教师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培育同情心、同理心,对于学生培养更富有“共情”能力极为关键。

当今时代是共情时代。据了解,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将“共情”能力习得纳入标准课程。教师让学生“共情”能力得以培养,是实现“友善”主题有效课堂教学的极佳途径。

猜你喜欢

友善共情视图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3 视图与投影
视图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