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溪针法治疗小儿抽动症临床观察

2019-04-06缪奇祥周培崧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气抽动症太溪

缪奇祥,吴 刚,周培崧

(四川省邛崃市中医医院,四川 邛崃 611530)

小儿抽动症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目前中西医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肯定[1]。笔者用太溪针法治疗小儿抽动症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4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太溪针法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5~12岁;眨眼缩鼻25例,上下肢不自主抽动8例,摇头耸肩6例,喉内作响4例,骂人说粗话3例;舌淡红苔薄白26例,舌红苔黄腻2例,舌红少津4例。西药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5~13岁;其中眨眼缩鼻23例,上下肢不自主抽动7例,摇头耸肩8例,喉内作响3例,骂人说粗话2例;舌淡红苔薄白24例,舌红苔黄腻3例,舌红少津5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2]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②注意力换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做小动作,活动过度。③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一般低于同龄同学,但智力一般正常。 ④有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单一或多部位肌群抽动,或单一发声,抽动可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或数小时。⑤抽动症状多次发生,且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纳入标准:①符合抽动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15岁。③患儿及其家长愿意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①由于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抽动,或存在器质性疾病。②合并有其他疾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④脑电图排除癫痫等精神疾病。⑤依从性差。⑥无法回访。

2 治疗方法

太溪针法组:用太溪针法治疗。在杨介宾教授的意守针法和张士杰教授的太溪治病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双太溪。以《内经》上的定位标准取穴,即 “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于内踝与跟腱之间的最凹陷处取穴。针刺时先于穴位处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指切循扪穴处,在指压时有一定的酸胀感,然后快速刺入穴位,同时提插捻转至胀痛明显为止,术者配合意念,意念下插及捻转时,刺手凝重向前向内,此时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胀感或热的感觉,多有循经感传的现象,为了加强感传,须加强意念,加强刺手的凝重感,使之感传。同时要求患者细心体会针刺的感觉,然后把意念集中于丹田或足底涌泉穴。针刺得气后行针1min左右,然后留针0.5h,留针期间,不行针,嘱患者意守丹田或涌泉穴。出针时须快速出针,并按压针孔2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西药组:用氟哌啶醇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先2mg/d,分2次口服,逐渐增加至8mg/d,分2次口服,症状控制后,逐渐减少至2mg/d,并维持1~3个月时间。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无意识不自主抽动及症状消失,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情绪较稳定,学习成绩基本达到同年龄儿童水平。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可有轻微反复,静坐时间较长,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上升。 有效:无意识不自主抽动减少50%以上,静坐时间稍长,注意力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上升。未愈:症状与学习成绩无明显变化。复发:症状及注意力、学习成绩等下滑1个等级。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复发及再治疗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复发及再治疗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小儿抽动症一般认为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也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4]。

本病属中医“肝风”、“瘛瘲”、“慢惊风”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肾、心、肝、脾,以肾阴不足、心肝亏虚、虚风内动为主。《四圣心源·中气》谓:“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说明中气的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提示重视中气对恢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小儿先天肾气不足,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阴不足,心肝亏虚、虚风内动而致病。治疗当以补肾养肝为本。《灵枢·官能》谓:“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提示临床针灸治神的重要性,临床上把意念用于针法的补泻,加强针感的传导,使气至病所,从而增强疗效[5]。太溪针法独取太溪穴,穴位取穴准确是保证疗效的基础,所以本法注重太溪定位必须依《内经》,以《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为标准。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输穴、土穴,针刺太溪用补法,暖土温水,使己土得升,戊土得降,肾水得滋,木得涵养,肝木得升,虚风得熄,心火得降,妄动得止,升降复常,枢轴运转正常,阴阳得以平衡,抽动诸症得以消失,疾病得愈。

猜你喜欢

中气抽动症太溪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闰年与闰月的由来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