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少女阿格里奇—《童子与魔法》读后随想

2019-04-06文/沈

钢琴艺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乐迷钢琴家天才

文/沈 冰

玛塔·阿格里奇,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钢琴女王,从年轻时在各大比赛中所向披靡到现在古稀之年的强大号召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红火了一辈子。而且这样常青的艺术生命很难被超越。

当然第一个吸引我的是阿格里奇一头蓬松的卷发和姣好的容颜,那时我还只是十来岁的附小学生,望着CD封面上几乎没有什么修饰的俊美脸庞,只能赞叹。第二个吸引我的,当然是阿格里奇的音乐,那时我已是十几岁的附中学生,忘了多少次,我到图书馆的视听室去欣赏正当年的阿格里奇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录像,不知疲倦地看着她自然随意地演奏这首被冠为“最高难度”的协奏曲,只能赞叹。后来,“北京国际音乐节”把她请来了,我们争先恐后地抢票,只为一睹这位传奇钢琴家的真容,有人冲到马路中央拦截住她的车,更有人要从她后台休息室的厕所窗户爬进去,大家对她的疯狂程度,让人惊叹。人们都说她是世界上最不想当钢琴家的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是为了钢琴演奏而生的,逃都逃不掉。

最近,我终于有机会不再是从外表或是乐音来走进这位大众情人的神秘世界了。偶然机会,我在亚马逊购得了《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一本由法国作家奥利维耶·贝拉米著、谢红华译的好读、有内容、且用心的小书。作者跟随阿格里奇旅行、为了能抓住机会采访传记主人公,甚至需要配合她的作息,有时清晨4点还在记录阿格里奇滔滔不绝的回忆。作家奥利维耶顺着阿格里奇的生命轨迹走访了她生活的城市,翻阅查找了很多资料,采访了音乐家身边的很多挚友和亲人,以确保书中内容的真实性与丰富度。从搜集资料到书的成型,至少历经五年。然而正如法国人的天性,整部专记在读起来的时候,所有的事件和线索都被有机且看似随意地串联了起来,非常自然而不费吹灰之力。因此这本书适合任何时候拿起来阅读。

我欣然地发现,虽然阿格里奇是被命运选中的钢琴家,但是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的功劳来自她很强势的“虎妈”,因为虎妈胡安妮塔的逼迫式推动,她的天才女儿阿格里奇不仅在年少时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功底,也有了很多来之不易的在当时著名钢琴家面前演奏的机会。这些机会都是因为胡安妮塔天不怕地不怕,或是大胆地闯入后台,或是制造女儿与大师们“偶遇”的机会而争取到的。母亲认定自己女儿为“天才”,尽管女儿常常不愿意去展现,但是也逃不过母亲的威逼利诱。对于年少的天才的培养,一位有魄力、有远见的家长的干涉似乎总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这或多或少不太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种似曾相识的童年至少会让其他的钢琴学习者、演奏者获得一些心理平衡—原来人家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原来天才跟我们一般的习琴者没有两样,也是没有童年的。

这一部分的描写固然不是书中最有趣的部分,因为那时的阿格里奇还没有成为阿格里奇,一位传奇的钢琴女王。尽管如此,彼时的小阿格里奇已经可以完成老师的超强度作业了:一周学习两首《十二平均律》和两首肖邦《练习曲》!

至今,每每看到钢琴怪才古尔达自由不羁的演奏时,仍然会让我想起阿格里奇。或者,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才对。阿格里奇疯狂地崇拜着古尔达,并且曾经跟随他学习演奏钢琴,甚至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当然坠入了爱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段古尔达帮助阿格里奇寻找情感理解的描写。虽然从小到大我遇到的老师大都很严苛,但也没有谁会如古尔达对待阿格里奇这般,把冷水泼在学生的脸上,然后让学生“就这样弹”!当然,古尔达对于阿格里奇后来的成就并不是很满意的,他认为阿格里奇还有更大的天分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她的生活态度以及音乐路线被他认为是“可怕的浪费”。

作为阿格里奇的传记,当然少不了对于她爱情生活的描写。包括她经历的几次婚姻、几段感情,还有和女儿们的一些生活轶事,从生活的侧面让读者和乐迷对阿格里奇建立更立体的了解。除了写到阿格里奇是个不折不扣的夜猫子以外,更让我看得饶有兴致的,是她在日内瓦的家—一间19世纪的旧孤儿院。那是一个开放式的家,阿格里奇认为这个屋子不需要上锁!阿格里奇把这个“避难所”开放给所有人,包括乞丐。同时,屋里还有二十几只猫跑来跑去(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故居)!人们随意进出这所孤儿院,弹弹琴、逗逗猫,时不时和阿格里奇的小女儿玩耍,这其中当然不乏各种著名的音乐家们,据说麦斯基就曾在这彻夜排练。而这种几乎向童话一般的吉卜赛式生活方式也让阿格里奇的女儿们十分着迷。说起女儿,作为三个女儿的母亲,阿格里奇也别有自己的为母风范,她对女儿的爱不是表现在对她们的倾力培养上,而是表现在对她们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尊重上(不知这是不是对自己童年经历的一种反抗)。2012年,她的三女儿斯蒂芬妮(阿格里奇与钢琴家史蒂芬·科瓦塞维奇之女)就献给了自己的母亲一部讲述她的妈妈传奇一生的纪录片:《糟糕的女儿》(Bloody Daughter)。片中一句台词让人动容,斯蒂芬妮在旁白中静静地说道:“是的,我的妈妈是一位女神。”

书中还用了一些篇幅讲述了阿格里奇如何与癌症作斗争。这些内容恐怕是在一般报道中不太容易见到的。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不知道阿格里奇竟然还经历过癌症的摧残。阿格里奇手术后,很多的音乐家朋友都去看望他,也说明了她是一个很有朋友缘的人。这都是因为她在生活中是一个很热心帮助朋友和弱者的人。从书中,我感受到阿格里奇身上有着一种天生的正义感,非常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也从不喜欢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这一性格特点当然也在她当年为“肖邦钢琴比赛”当评委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1980年的“肖邦钢琴比赛”中,阿格里奇因为来自克罗地亚的天才波格雷里奇没有能进入决赛而拒绝继续当评委的爆炸性事件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可以说正是由于她的义愤填膺和对新人的保护之情,让世界认识到了这位独一无二的天才钢琴家。

之所以会说阿格里奇是一位“永远的少女”,并不是因为她很会保养,一直维持着不老童颜,恰恰相反,老年的她不仅头发花白了,身材也发胖了不少,而且始终烟不离手,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她的魅力,人们依然狂热地追捧着她。她的音乐会门票总是一开售就被一抢而空。她的少女表现在她的自由精神和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态度里。她成为举世瞩目的钢琴家似乎都并非一味苛求或是有意为之,而全然是水到渠成,毫不刻意。同时,她是一个不喜欢安定的人,很容易就会感到生活的平庸和缺少激情,因此她经常搬家。她另一个少女的表现是拒绝打扮得像个“太太”,她不喜欢奢华的服饰,讨厌各种金银首饰,而是喜欢随意、简单的衣服。在如今的古典音乐圈,对于艺术家的“包装”已是常态,而这是我们在阿格里奇身上完全看不到的。她每次演出不仅仅服装简单,连妆容都很淡,而乐迷们就是被她的这种由内到外的真性情深深地吸引住了。再一个少女精神的表现当然就是她对爱情的追逐。她的一生似乎都未停止过恋爱,从青少年一直到中老年。每一次爱情到来,她都身心投入,虽然总是被一次次地伤害,但好在她有她的音乐艺术,演奏音乐仿佛是她的一身盔甲,让她即使伤透了心,还是可以发誓不再落入情网,继续战斗,她自己也说“我想我不是为爱情而生的”。

作为阿格里奇的乐迷,从少年听她的录音、看她的音乐会,直到如今长成青年,我当然也不会盲目觉得女神的一切都是无可挑剔的。我也会忍不住抱怨,她似乎并没有去尽力超越她自己,而是几乎习惯性地去重复过去的自己。忠实的乐迷们当然总是希望偶像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尝试(比如更新颖的曲目),让大家一饱耳福。当然这可能恰恰也是她的天性使然,所以不去刻意追求特定的目标吧!正如书中所说的,“直到最后一口气,她只有一个信条‘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一篇读书笔记完成时,正好赶上了阿格里奇旋风席卷上海,朋友圈这几天都被她刷屏。欣然看到她和自己前夫迪图瓦还有他们的女儿同台的照片,带着风波后和解的温馨。人们对阿格里奇的爱恐怕很难冷却,哪怕她数十年暂别舞台,也只会让等待她的乐迷投入下一轮更热烈的追捧。

猜你喜欢

乐迷钢琴家天才
党天才
天才or怪咖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沪语歌曲专辑《上海谣》与广大乐迷见面
弹琴与补鞋
天才的童年
钢琴家风范